《枭逢鸠 / 枭将东徙》
时间: 2024-12-30 21:46: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枭逢鸠 / 枭将东徙
作者:刘向〔两汉〕
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
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白话文翻译
鸠问:“你要去哪里?”
枭回答:“我将向东迁徙。”
鸠又问:“为什么?”
枭说:“乡里的人都讨厌我叫唤。”
因此我决定向东迁徙。
鸠说:“如果你能再叫,更好;如果不能再叫,向东迁徙,仍然是讨厌你的声音。”
注释
- 鸠:一种鸟,鸣声清脆,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 枭:一种夜行性猛禽,声音低沉,常被认为是不祥之物。
- 东徙:向东迁移。
- 鸣:鸟的叫声,这里指枭的叫声。
- 乡人:指乡里的人们。
典故解析
“枭”与“鸠”的对话象征着不同的声音和社会的偏见。鸠的声音受到欢迎,而枭的鸣叫则被乡人所厌恶,这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接受与排斥。此对话也隐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压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字子骏,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注释家。他的作品多以散文和诗词为主,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修身齐家。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向晚年,正值汉代社会动荡,个人与社会关系愈加复杂。诗中通过枭与鸠的对话,反映出个人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
诗歌鉴赏
《枭逢鸠》通过鸠与枭的对话,揭示了社会对不同个体声音的评价和接受程度。鸠象征着被社会认可的声音,而枭则代表着被排斥的存在。诗中枭选择东迁,表现出对现状的不满与无奈,同时也透露出对自我身份的困惑。枭的音声被乡人所厌恶,这不仅是对个体生存状态的自省,也反映了社会对异类的排斥心理。鸠的询问与建议,表面上关心,实则揭示了个体在社会中无处可归的悲哀。整首诗通过简练的对话,深入探讨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无法摆脱的孤独与无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鸠问:“你要去哪里?”“子将安之”直接问出枭的去向,显示关心。
- 枭回答:“我将向东迁徙。”表明自己由于被排斥而不得不离开。
- 鸠继续追问:“为什么?”显示出对枭选择的好奇。
- 枭说:“乡人皆恶我鸣。”揭示出枭的处境,反映出社会对个体声音的偏见。
- “以故东徙”表达出无奈的迁徙选择。
- 鸠的最后一句则指出,即使东迁,若不能改变鸣叫,依然会被厌恶,深刻揭示了社会对个体声音的绝对性。
-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鸟类赋予人类情感,使对话更具生动性。
- 对比:鸠与枭之间的对话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两种不同的命运。
- 象征:鸠与枭分别象征着被社会接受和排斥的两种声音。
-
主题思想
本诗探讨了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反映出社会对不同声音的接受与排斥,深刻揭示了个体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 枭:象征被社会排斥的个体,代表着不被理解与接受的声音。
- 鸠:象征被社会接受的声音,代表着主流与正面形象。
- 迁徙:象征对改变的渴望与无奈,表达了个体在社会中的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枭选择东迁的原因是什么?
- A. 乡人喜欢其鸣叫
- B. 乡人都讨厌他的鸣叫
- C. 他喜欢东边的环境
- D. 乡人让他离开
-
鸠对枭的态度是什么?
- A. 无所谓
- B. 关心
- C. 讨厌
- D. 疏远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夜泊牛渚怀古》与《枭逢鸠》在孤独与社会外部环境的关系上有相似之处,李白在诗中感受到的孤独与对历史的思考,与枭的处境形成对照,二者都在探讨个体在社会与历史中的位置。
参考资料
- 《汉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刘向传》
- 《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