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马革平生志已偿,
招魂何路向蛮方。
桐乡父老还流涕,
岁岁传芭酹桂浆。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我一生的志向已经实现,然而招魂的路向何方去追寻那些战死在蛮夷之地的英灵呢?桐乡的乡亲们还在为此流泪,年年都在传唱着那首《芭酹桂浆》的歌谣。
注释:
- 马革:指战马的皮革,象征战士的经历和辛劳。这里意指作者曾经经历过战争。
- 平生志:一生的志向或理想。
- 招魂:祭祀或呼唤死者的灵魂。
- 蛮方:蛮夷之地,指边疆或战场。
- 桐乡:地名,作者可能指自己家乡。
- 芭酹桂浆:一种传统饮品,可能象征着乡愁或对故土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璐,清代诗人,生于1725年,卒于1805年。其作品多为古体诗,风格庄重而富有气韵,常常表现对故乡的思念、对历史的反思及对人生的感悟。他的诗歌受到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常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恭题理斋年伯爱吟草 其三》作于清代,当时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士人常常反思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的关系。诗中提到的“马革平生志已偿”反映了作者的战争体验与对国家的忠诚,而“桐乡父老还流涕”则表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情感与历史背景。诗人以“马革平生志已偿”开篇,既表明了自己在战场上英勇奋斗的决心,又暗含了对战后生活的思考。接着,诗人提到“招魂何路向蛮方”,显然对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英灵充满了敬意与怀念,这不仅是对个人志向的反思,更是对历史的沉痛追忆。最后两句“桐乡父老还流涕,岁岁传芭酹桂浆”则通过乡亲们的泪水和传承的歌谣,表现了对故土的深情,以及对那些为国捐躯者的怀念。这首诗既体现了诗人个人的历史体验,又反映了普遍的社会情感,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马革平生志已偿: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生志向的实现,可能暗指他参与战斗后的成就感。
- 招魂何路向蛮方:表达了对战死者灵魂的呼唤,感叹其灵魂去向不明,反映了对牺牲者的惋惜。
- 桐乡父老还流涕:描绘了乡民因战事而悲伤的情景,显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 岁岁传芭酹桂浆:指代乡民年复一年传唱的歌谣,体现了对故乡及文化的传承和对逝去岁月的怀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马革平生志已偿”与“招魂何路向蛮方”,形成了工整的对仗,使诗句更加生动。
- 象征:马革象征着战争与荣耀,而泪水则象征着悲伤与怀念,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对牺牲者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深情,展现了士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孤独与坚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马革:象征着战争、牺牲与英雄主义。
- 灵魂:代表着对逝者的缅怀与对历史的尊重。
- 泪水:象征着对战争带来的痛苦与失落的感受。
- 歌谣:代表着对传统与文化的传承及对故乡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马革”象征什么?
A. 战争经历
B. 财富
C. 自然景观
D. 亲情 -
“招魂何路向蛮方”中的“蛮方”指的是什么地方?
A. 内地
B. 邊疆或战场
C. 家乡
D. 乡村 -
诗人为何提到“桐乡父老”流泪?
A. 他们为生活艰难而哭泣
B. 他们怀念战死的亲人
C. 他们在庆祝胜利
D. 他们在欢歌笑语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望》 杜甫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争带来的影响,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与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深邃。
- 《静夜思》:虽然侧重于个人的思乡情感,但也能体现出对故土的深切怀念,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戴璐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