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范蜀公挽诗 李廌 〔宋代〕
八十虽云寿,石嗟未及期。 方之昔卫武,犹不至期颐。 幸处仁人里,叨膺国士知。 空余恋轩想,况复九原悲。
白话文翻译:
虽然八十岁算是长寿,但石头感叹自己未能达到预期的寿命。 与昔日的卫武公相比,他甚至未能活到百岁。 幸运地居住在仁人志士的社区,有幸得到国家的赏识。 现在只剩下对过去辉煌的怀念,更增添了对九泉之下的悲伤。
注释:
- 八十虽云寿:八十岁虽然被认为是长寿。
- 石嗟未及期:石头(指诗人自己)感叹未能达到预期的寿命。
- 方之昔卫武:与昔日的卫武公相比。
- 犹不至期颐:仍然未能活到百岁。
- 幸处仁人里:幸运地居住在仁人志士的社区。
- 叨膺国士知:有幸得到国家的赏识。
- 空余恋轩想:现在只剩下对过去辉煌的怀念。
- 况复九原悲:更增添了对九泉之下的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廌(生卒年不详),字公垂,宋代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是他在某位名叫范蜀公的友人去世后所作,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范蜀公去世后所作,诗人通过对比自己和历史人物的寿命,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逝者的深切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感慨,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诗人以“八十虽云寿”开篇,看似对长寿的肯定,紧接着用“石嗟未及期”表达了自己未能达到预期寿命的遗憾。通过与历史人物卫武公的对比,诗人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后两句“幸处仁人里,叨膺国士知”则表达了对逝者在世时所受尊重和赏识的怀念。最后两句“空余恋轩想,况复九原悲”则深化了全诗的哀悼之情,表达了对逝者深深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八十虽云寿,石嗟未及期”:诗人以八十岁为长寿的标志,但自己却未能达到预期的寿命,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方之昔卫武,犹不至期颐”:通过与历史人物卫武公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 “幸处仁人里,叨膺国士知”:表达了对逝者在世时所受尊重和赏识的怀念。
- “空余恋轩想,况复九原悲”:深化了全诗的哀悼之情,表达了对逝者深深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慨。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与卫武公的对比,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 拟人:将“石”拟人化,表达了自己未能达到预期寿命的遗憾。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逝者的深切怀念。诗人通过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感慨,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慨。
意象分析:
- “八十”:长寿的象征。
- “石”:诗人自喻,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卫武”:历史人物,通过对比强调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 “仁人里”:仁人志士的社区,表达了对逝者在世时所受尊重和赏识的怀念。
- “九原”:九泉之下,深化了全诗的哀悼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石嗟未及期”中的“石”指的是什么? A. 诗人自己 B. 逝者 C. 石头 D. 卫武公
- 诗中通过与哪个历史人物的对比,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A. 卫武公 B. 孔子 C. 孟子 D. 老子
- 诗中“幸处仁人里”表达了什么? A. 对逝者在世时所受尊重和赏识的怀念 B. 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C. 对长寿的羡慕 D. 对逝者的哀悼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 王维《相思》: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诗词对比:
- 李廌《范蜀公挽诗》与杜甫《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但李廌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李廌的诗歌,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