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阎氏桥亭》

时间: 2025-01-17 09:33:21

绿芰红蕖照眼新,池塘风软起青苹。

远山碧映重林暮,委径香传别洞春。

五月独为长道客,沧浪自有濯缨人。

谁知雅意在丘壑,惭对箕嵩愧路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绿芰红蕖照眼新,池塘风软起青苹。远山碧映重林暮,委径香传别洞春。五月独为长道客,沧浪自有濯缨人。谁知雅意在丘壑,惭对箕嵩愧路尘。

白话文翻译

绿色的菱角和红色的荷花在眼前显得格外新鲜,池塘上的风轻柔地吹起了青苹。远处的山峦在暮色中映衬着重重的树林,小径上的花香传递着别样的春意。五月里独自成为长途旅行的客人,沧浪之水自有洗涤帽缨的人。谁知道我高雅的意趣在于山林沟壑,面对箕山和嵩山感到惭愧,如同面对路上的尘土。

注释

  • 绿芰红蕖:绿色的菱角和红色的荷花。
  • 照眼新:在眼前显得格外新鲜。
  • 青苹:水面上漂浮的青色浮萍。
  • 远山碧映:远处的山峦在暮色中映衬。
  • 委径:曲折的小径。
  • 别洞春:别样的春意。
  • 长道客:长途旅行的客人。
  • 沧浪:指水。
  • 濯缨人:洗涤帽缨的人,比喻清高的人。
  • 丘壑:山林沟壑,比喻隐居之地。
  • 箕嵩:箕山和嵩山,古代隐士的居所。
  • 愧路尘:感到惭愧,如同面对路上的尘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廌(生卒年不详),字子高,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描写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李廌游历或隐居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首联通过“绿芰红蕖”和“池塘风软”描绘了池塘的生机盎然,颔联则通过“远山碧映”和“委径香传”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自然世界。颈联和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疏离感,体现了诗人高雅的意趣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绿芰红蕖照眼新:通过色彩鲜明的对比,描绘了池塘的生机。
  2. 池塘风软起青苹:用“风软”形容风的轻柔,与“青苹”一起营造了宁静的氛围。
  3. 远山碧映重林暮:通过远景的描绘,增加了画面的深度和层次感。
  4. 委径香传别洞春:用“香传”形容花香,与“别洞春”一起表达了别样的春意。
  5. 五月独为长道客:表达了诗人独自旅行的孤独感。
  6. 沧浪自有濯缨人:用“濯缨人”比喻清高的人,表达了诗人对清高生活的向往。
  7. 谁知雅意在丘壑: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8. 惭对箕嵩愧路尘:通过“愧路尘”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疏离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濯缨人”比喻清高的人。
  • 拟人:如“风软”形容风的轻柔。
  • 对仗:如“绿芰红蕖”与“远山碧映”。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高雅的意趣和对世俗的疏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芰红蕖:色彩鲜明的自然景物,象征生机。
  • 池塘风软:轻柔的风,营造宁静的氛围。
  • 远山碧映:远景,增加画面的深度和层次感。
  • 委径香传:花香,表达别样的春意。
  • 沧浪:水,象征清高。
  • 丘壑:山林沟壑,象征隐居之地。
  • 箕嵩:古代隐士的居所,象征高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绿芰红蕖”指的是什么? A. 绿色的菱角和红色的荷花 B. 绿色的荷叶和红色的莲花 C. 绿色的草和红色的花 D. 绿色的树和红色的果

  2. 诗中的“濯缨人”比喻什么? A. 清高的人 B. 勤劳的人 C. 聪明的人 D. 勇敢的人

  3. 诗中的“丘壑”象征什么? A. 城市 B. 山林沟壑 C. 田野 D. 河流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李廌的《过阎氏桥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李廌的诗更加注重色彩的描绘,而王维的诗则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李廌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王维的诗作,可以与李廌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