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近山中即事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1-04 07:14: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近山中即事三首 其三
作者:陆游
世乱王孙泣路隅,
时平野老醉相扶。
种桤正可三年大,
爱竹何曾一日无。
细路迢迢上云雨,
轻舟渺渺入菰蒲。
暮归剩欲谈幽胜,
安得丹青为作图。
白话文翻译:
在动荡的时代,王公子弟在路边哭泣,而在太平的时刻,乡村的老者却醉酒相扶。种下的桤木正好长成三年,爱竹又何曾有过一天的缺失。细小的道路蜿蜒向上通往云雨,轻舟在菰蒲中显得渺小无比。傍晚归来,只想谈论那幽静的胜境,如何能得丹青为我绘制成图?
注释:
- 王孙:指王公贵族的子弟。
- 泣路隅:在路边哭泣。
- 时平:安定的时候。
- 醉相扶:醉酒后互相搀扶。
- 桤:一种树木,适合用来种植。
- 菰蒲:水边生长的植物,生长在湿地。
- 幽胜:幽静的胜地。
- 丹青:绘画的颜料,常用来指代画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词人和爱国者。他一生经历了北宋灭亡后的南宋时期,诗作中常流露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陆游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概,也有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国破家亡的情感深深影响了他的创作。诗中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诗歌鉴赏:
陆游的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融入了对社会人情的深刻观察。开篇即以“世乱王孙泣路隅”道出动荡的社会现实,王孙贵族的泪水与乡间老者的醉态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社会的对立与变化。诗人用“种桤正可三年大”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种植的桤木象征着新的希望与生机,而竹子则是他内心深处的执念,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与依恋。
接下来的“细路迢迢上云雨”表达了对未来的期盼,细路象征着人生的旅途,云雨则暗喻着不确定和变化。轻舟在水中显得渺小,代表了诗人在这浩渺宇宙中的渺小命运,然而他并不因此而沮丧,反而在“暮归剩欲谈幽胜”中流露出对幽静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安得丹青为作图”则表现了他希望将这美好景象定格的愿望,显示出一种艺术追求和对美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展现了陆游深邃的人生哲学和艺术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世乱王孙泣路隅”:社会动乱,王公子弟在路边哭泣,揭示了社会的不安。
- “时平野老醉相扶”:在安定的时光,乡村的老人互相搀扶,展现了人们的关爱。
- “种桤正可三年大”:种下的桤木已经长大三年,象征着生命的成长与希望。
- “爱竹何曾一日无”:表达了对竹子深厚的情感,竹子在他心中是不可或缺的。
- “细路迢迢上云雨”:细长的道路蜿蜒向上,象征着人生的旅途。
- “轻舟渺渺入菰蒲”:轻舟在水中显得渺小,暗示人的渺小与无奈。
- “暮归剩欲谈幽胜”:傍晚归来时,仍想谈论那幽静的胜地,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安得丹青为作图”:希望有画师将这美景描绘下来,表达了对美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王孙泣与老者醉的对比,反映了社会的不同层面和人们的不同命运。
- 比喻:细路与轻舟的比喻,表现人生旅途的艰辛与渺小。
- 夸张:表现对自然美的向往,渲染出一种理想化的境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人在动荡中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王孙:象征贵族和动荡的社会。
- 醉酒的老人:象征安稳与人情的温暖。
- 桤木与竹子:象征生命与自然的生机。
- 细路与轻舟:象征人生的旅途与渺小。
- 云雨:象征变化与不确定性。
- 幽胜:象征理想与美好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世乱王孙泣路隅”中的“王孙”指的是: A. 老人
B. 王公贵族的子弟
C. 普通百姓
D. 士大夫 -
诗中提到的“爱竹”代表了: A. 对竹子的依恋
B. 对竹子的厌恶
C. 对桤木的喜爱
D. 对山水的向往 -
“细路迢迢上云雨”中的“细路”象征: A. 旅途的艰辛
B. 自然的美好
C. 人生的轻松
D. 乡村的安宁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王维
- 《春夜喜雨》:杜甫
诗词对比:
- 陆游的《春近山中即事三首》与王维的《山中问答》都有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但陆游的诗更显社会的复杂与人情的温暖,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宁静与个人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