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
作者: 左锡璇
秋风萧瑟。触耳虫声急。花影横窗灯照壁。添倍凄凉颜色。年来别思频添。愁生两叶眉尖。试问楼头明月,清光却向谁圆。
白话文翻译:
秋风吹来,萧瑟的声音让人心寒,虫鸣声急促刺耳。窗外花影映照在灯光下,墙壁上显得格外凄凉。年复一年,离别的思绪愈发加重,愁苦的情绪让我的眉梢悄然上扬。我试着问问楼头的明月,清辉照耀的光芒到底是为了谁而圆满呢?
注释:
- 清平乐:一种词牌名,常用于表达闲适恬淡的情感。
- 萧瑟:形容秋风的凄凉寒冷。
- 触耳:指声音刺耳,令人感到不适。
- 花影:花的影子,常用来营造意境。
- 明月:象征着团圆和思念。
- 清光:明亮而清澈的光辉。
典故解析:
“明月”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思乡、怀念,寄托人的情感。诗中提到的“明月”不仅仅是自然现象,更是对离别情感的喻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左锡璇是清代的一位诗人,风格清新脱俗,擅长表达细腻的情感,尤其是离别与思念的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秋季,正值离别时节,诗人在感受到秋风的凄凉和虫声的急促之时,思绪自然而然地被勾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无奈。
诗歌鉴赏:
左锡璇的《清平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个人内心的孤独。首先,诗中生动的描写了秋风的萧瑟和虫鸣的急促,这些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孤寂的氛围。随后,窗外的花影和灯光的映衬让整个场景更显得凄凉,似乎在映射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年来别思频添”一句,直接点明了思念的主题,年复一年,愁思如潮,愁苦逐渐加深,眉头的不自觉皱起正是内心感受的体现。最后,诗人以“试问楼头明月”作为结尾,既是对明月的询问,也是一种自我反问,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与无奈的感叹。
整首词在意象的选择上极具巧思,秋风、虫声、花影、明月等意象层层叠加,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思念氛围。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不仅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亦对人生的无常与孤独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风萧瑟:描绘秋天的风,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
- 触耳虫声急:虫鸣声刺耳,增强了孤寂的氛围。
- 花影横窗灯照壁:花的影子在灯光下映照,营造出凄美的画面。
- 添倍凄凉颜色:花影的出现更添了悲凉的气氛。
- 年来别思频添:时间的推移使得思念愈加沉重。
- 愁生两叶眉尖:愁苦的情绪表现为眉头的皱起。
- 试问楼头明月,清光却向谁圆:对明月的提问,反映了对团圆的渴望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不断增长的愁苦。
- 拟人:明月似乎在回答诗人的疑问,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整首词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称性,使其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中心思想是对离别的深切思念与无奈,抒发了人们在秋季时节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表现了人生的孤独与无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风: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自然的冷酷。
- 虫声:传达出孤独与寂寞的情感。
- 花影:美好而又让人感伤的意象,暗示着过去的美好回忆。
- 明月:团圆的象征,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
“愁生两叶眉尖”中的“愁”指的是: A. 喜悦 B. 忧愁 C. 愤怒 D. 疲惫
-
诗人问明月的原因是: A. 想知道月亮的来源 B. 渴望团圆 C. 想要明月的陪伴 D. 询问天气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左锡璇的《清平乐》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均以明月为意象,但《静夜思》更加强调了思乡之情,而《清平乐》则侧重于离别的愁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解读》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