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五十八首 其三十八》
时间: 2025-01-19 16:41: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新郎五十八首 其三十八
何处相思水。桂林边山城一角,伏波岩底。插笋牙樯分岸泊,漠漠汀唇沙觜。是送客之图如此。作郡几人从此去,剪寒波直到漓江尾。潞河景颇相似。方千风度思量起,记曾见南昌香令,恺之堂里。十二年来人事改,感逝伤离而已。问司马鬓丝馀几,榕树门东支手版,忆长安梦绕零陵矣。题画者共悲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思念的场景,在桂林的山水之间,伏波岩下的水流潺潺。船只在岸边停靠,沙滩上模糊的轮廓如同送别的图画。离开这里的人不多,寒冷的波浪一直流向漓江的尽头,潞河的景色与此颇为相似。风度翩翩的人们让我回想起曾经在南昌的香令和恺之堂里见到的情景。经过了十二年,世事变迁,我只能感慨逝去的时光和离别的伤感。问问司马,白发还剩几根,榕树门前的支手,勾起我对长安的梦幻与零陵的回忆。与画者共鸣着悲喜。
注释
- 相思水:思念之情如水般绵延。
- 桂林:位于中国广西,著名的山水景区。
- 伏波岩:桂林的一个景点,水流清澈。
- 插笋牙樯:形容船桨在水中划动的情形。
- 漠漠汀唇沙觜:描绘沙滩的模糊景象。
- 潞河:另一条河流,景色与漓江相似。
- 南昌香令:可能指南昌的某种文化活动或场所。
- 榕树门东:榕树常生于南方,象征乡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士铨(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诗词见长,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故,风格清新婉转。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描绘山水与思念,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离别的感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优美的自然描写,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思念与感慨。诗中桂林的山水与人事的变迁交织,形成了一幅典雅的画卷。开头通过“何处相思水”引入主题,随即描绘了桂林的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运用“送客之图”这一比喻,把送别的情景与自然景观结合,传达出离别的愁苦。
在时间的流逝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诗人感慨“十二年来人事改”,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伤感。问司马的白发,暗喻自己年华的逝去,蕴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忆长安梦绕零陵矣”更是将思念的情感推向高潮,长安与零陵的对比中,折射出对故土的深深怀念。
整首诗语言清丽,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清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处相思水”:引发思念的源头,水象征着情感的流动。
- “桂林边山城一角,伏波岩底”:具体地点的描绘,增加了诗歌的真实感。
- “插笋牙樯分岸泊”: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船只的停泊情景。
- “漠漠汀唇沙觜”: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增强了离别的氛围。
- “作郡几人从此去”:表达对离去者的惋惜。
- “剪寒波直到漓江尾”:水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离别的无奈。
- “潞河景颇相似”:将不同的水域作比较,显示诗人对自然的敏感。
- “方千风度思量起”:思绪万千,情感复杂。
- “记曾见南昌香令,恺之堂里”:回忆往昔,增强了怀旧的情感。
- “十二年来人事改,感逝伤离而已”:对时间的感慨,表达了人生的无常。
- “问司马鬓丝馀几”:用典故表达衰老与思念。
- “忆长安梦绕零陵矣”:将思念扩展到更广的地域,情感更为深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水,形象地传达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自然意象与人事结合,形成深刻的情感共鸣。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主题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变迁的感慨,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伤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思念与流逝的时间。
- 山城:代表故乡与归属感。
- 船只:象征离别与流浪。
- 榕树:代表记忆与乡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何处相思水”意指什么? A. 思念的源头
B. 湖水的清澈
C. 风景如画
答案:A -
诗人回忆“南昌香令,恺之堂里”是为了表达? A. 对往事的怀念
B. 对自然的赞美
C. 对时光的无奈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潞河”与“漓江”有什么关系? A. 两者皆为山河
B. 两者景色相似
C. 两者都是诗人的故乡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对故乡的思念。
- 《登高》王之涣:描绘自然与人生感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本诗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但前者更为直接,后者通过自然景观引申出情感,表现手法各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