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阳日过仙霞岭
金棨 〔清代〕
五年三度岭,此度恰重阳。
正好登高会,谁怜在异乡。
遥天宾雁入,细雨客衣凉。
忆昨中秋节,团栾侍北堂。
白话文翻译:
五年中我曾三次来到这山岭,这次正好赶上重阳节。正适合登高聚会,谁又会怜惜我在异乡的孤独。远空中,归来的大雁飞入,细雨打湿了我旅途的衣裳,令人感到寒凉。回忆起昨年的中秋节,那时候我们团聚在北堂,共享天伦之乐。
注释:
-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传统节日,有登高、赏菊的习俗。
- 登高会:登高活动,重阳节的习俗之一。
- 怜:怜惜、同情。
- 宾雁:归来的大雁,常用来象征思乡之情。
- 细雨:细小的雨水,常给人清凉的感觉。
- 团栾:家庭团聚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棨,清代诗人,具体生平资料较少,但其诗作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重阳节,诗人身处异乡,思念家乡和亲人,表达了对节日的感慨及对团聚的渴望。
诗歌鉴赏:
《重阳日过仙霞岭》是一首表达思乡情怀的古诗。诗人通过描写重阳节登高的场景,传达了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和对家的思念。开头两句“五年三度岭,此度恰重阳”,引出时空背景,诗人曾多次来到这座山岭,重阳节的到来让他想起往昔。接下来的“正好登高会,谁怜在异乡”,则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尽管是节日,却无人相伴,令人心生惆怅。
“遥天宾雁入,细雨客衣凉”描绘了寒冷的细雨和飞来的大雁,进一步深化了思乡的情感。大雁是归来的象征,诗人在此时此刻尤为渴望与家人团聚。最后的“忆昨中秋节,团栾侍北堂”则勾起了温暖的回忆,描绘了去年的中秋节,和家人团聚的快乐,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诗中的孤独感更加突出。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家庭团聚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五年三度岭:诗人五年中三次来到此山岭,透露出对这条路的熟悉。
- 此度恰重阳:这一回恰逢重阳节,节日的氛围与孤单的情感形成对比。
- 正好登高会:正适合参加重阳节的登高活动,然而“谁怜在异乡”却表现出孤独。
- 遥天宾雁入:远处的归雁飞入,象征着思乡之情。
- 细雨客衣凉:细雨让衣服变得凉,增加了对身在异乡的孤独感。
- 忆昨中秋节:回忆起去年中秋节的团聚。
- 团栾侍北堂:和家人团聚的欢乐场景,反衬出此时的孤独。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正好登高会,谁怜在异乡”,形成对比。
- 意象:通过“宾雁”、“细雨”等意象,表达思乡与冷清。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思乡,展现了诗人在重阳节时的孤独感与对团聚的渴望,情感深沉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宾雁:象征归来和思乡,代表着无尽的思念。
- 细雨:象征冷清和孤独,增强了诗人心情的凄凉。
- 重阳:代表着传统节日的团聚与相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主要包括什么? A. 赛龙舟
B. 登高、赏菊
C. 吃月饼 -
诗中提到的“宾雁”象征什么? A. 归来
B. 离去
C. 冷漠 -
诗人回忆的节日是哪个? A. 春节
B. 中秋节
C. 端午节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在节日时的孤独与思乡,但杜甫的诗更为悲壮,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而金棨的《重阳日过仙霞岭》则更加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与家庭的温暖。
参考资料:
- 《古诗十九首》
- 《清代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