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林五十咏·折蔬亭》

时间: 2025-01-04 10:11:18

芦菔鼠尾大,蔓菁兔耳长。

先生不忍摘,野客却同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芦菔鼠尾大,蔓菁兔耳长。
先生不忍摘,野客却同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蔬菜园,芦菔的叶子大得像老鼠的尾巴,蔓菁的叶子长得像兔子的耳朵。诗中提到一位先生不忍心去摘这些蔬菜,而野外的客人却愿意一起品尝。

注释

  • 芦菔:即萝卜,根部肥大,叶子较大。
  • 鼠尾:形容芦菔的叶子细长,像老鼠的尾巴。
  • 蔓菁:指的是一种蔬菜,也叫甜菜或菜头。
  • 兔耳:比喻蔓菁的叶子长得像兔子的耳朵。
  • 先生:指有身份地位的人,通常为知识分子。
  • 野客:指在野外游历的客人,有一定的自由和随意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散文家,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农业社会,百姓的生活与自然、田园息息相关。诗人通过描写蔬菜的生长状态,表达了对自然的欣赏和对人情的思考。

诗歌鉴赏

《折蔬亭》是一首体现了杨万里对自然与人性深刻理解的诗。开篇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芦菔和蔓菁的形态,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蔬菜的生机与活力。这里的“鼠尾”和“兔耳”不仅仅是对植物特征的描述,还蕴含着一种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关爱。

诗中“先生不忍摘”一句,表现了知识分子对自然的怜惜与敬畏,反映出一种人文情怀。而“野客却同尝”则展现了另一种生活态度,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互动。野客的随性,似乎在提醒我们,生活不应只是规矩和束缚,还应有享受与体验的部分。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景物描写,传达出深邃的哲理,既表现了诗人对蔬菜的爱惜,又隐喻了对生活态度的思考。此诗在字句简洁的外表下,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芦菔鼠尾大:描述芦菔的叶子形状,形象生动,给人以视觉的冲击。
  • 蔓菁兔耳长:同样描绘蔓菁的生长形态,增强了对自然的感受。
  • 先生不忍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重和对生命的怜惜。
  • 野客却同尝:表现了生活的另一种态度,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芦菔的叶子比作鼠尾,蔓菁的叶子比作兔耳,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传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人性不同态度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芦菔:象征着田园生活的丰盈与自然的馈赠。
  • 蔓菁:代表着生命的延续与生机。
  • 先生野客:分别象征着不同的人生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芦菔”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水果
    • B. 一种蔬菜
    • C. 一种花卉
  2. “先生不忍摘”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自然的无所谓
    • B. 对生命的尊重
    • C. 对工作的厌倦
  3. 诗中“野客”代表了什么?

    • A. 知识分子
    • B. 旅行者
    • C. 随性而为的生活态度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杨万里《折蔬亭》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思考,但前者更偏向于对田园生活的细腻描绘,后者则多了一份对离别的感伤。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