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笛 院落乍秋,乱蛩絮壁,赋寄眉月楼》
时间: 2025-01-19 20:13: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下笛
院落乍秋,乱蛩絮壁,赋寄眉月楼。
浅树留云,疏花倚石,小亭秋聚。
风泉暗语。夜深琴韵愁谱。
芭蕉叶碎桐阴减,料不碍空阶细雨。
奈笺纹叠雪,筝床横玉,旧情无数。
休赋。归来句。待采遍芙蓉,隔江烟雾。
吹箫俊侣。跨鸾今在何许。
相思泪滴珊瑚枕,尚梦到穿针院宇。
只后夜酒醒时,满地鸣虫自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院落中秋意渐浓,墙壁上满是乱飞的蟋蟀声。诗人坐在眉月楼,思绪万千。轻薄的树影与云朵相留,稀疏的花朵倚靠着石头,小亭子静静地聚集着秋天的气息。夜深人静,琴声传来,仿佛在诉说着内心的忧愁。芭蕉树的叶子因秋风而碎落,桐树的阴影也渐渐稀薄,这并不妨碍细雨轻轻洒落在空阶之上。纸上写满了文字,如同叠起的雪,筝床上横放着玉器,旧情如山,无法割舍。诗人不想再赋诗,只想归来,采遍江边的芙蓉,隔着烟雾,呼唤那位吹箫的俊雅之人。此刻的他,思念如潮,泪水滴落在珊瑚枕上,梦中依然能见到那穿针的院落。等到夜酒醒来时,满地鸣虫声让他倍感苦楚。
注释
- 乍:突然,刚刚。
- 蛩:蟋蟀,秋天的虫鸣。
- 疏花倚石:稀疏的花朵依靠在石头上,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色。
- 风泉暗语:风声和泉水的声音似乎在低语,暗示情感的流动。
- 奈笺纹叠雪:形容纸上字迹如同叠起的雪花,情感细腻。
- 跨鸾:指乘坐仙鹤,常用来形容美好的人。
- 相思泪:思念对方而流下的泪水,体现出深切的思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春霖是清代的诗人,生于江南,他的诗风多以清丽、婉约著称,常常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表达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秋夜,诗人可能正处于思念情人的状态,结合了秋天的萧瑟与内心的忧愁,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反映内心的情感变化。
诗歌鉴赏
《月下笛》是一首充满秋意和思念的诗作。诗人在秋天的夜晚,坐在眉月楼,望着院落中的景色,感受着秋风的吹拂,耳边响起的蟋蟀声让他倍感孤独。诗中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特有的氛围,诸如“浅树留云”、“疏花倚石”等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愁的意境。
诗的前半部分充满了对秋天的细腻观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往昔情感的追忆,诗人显然在思念一位特别的人,期待与那位“俊侣”的重聚。尤其是“相思泪滴珊瑚枕”的句子,生动地描绘了思念之情的深切,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在形式上也展现了诗人的修辞技巧,运用对仗、隐喻等手法,使得诗句流畅而富有韵律感。诗人在情感的表达上既有细腻又有深度,展示了他对生活和情感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院落乍秋,乱蛩絮壁,赋寄眉月楼:描绘院落中的秋天气息,蟋蟀声回荡,诗人在眉月楼赋诗。
- 浅树留云,疏花倚石,小亭秋聚:细致描绘秋天的景色,树影与花朵相映成趣。
- 风泉暗语。夜深琴韵愁谱:自然的声音似在低语,琴声在夜深时传来,流露出愁绪。
- 芭蕉叶碎桐阴减,料不碍空阶细雨:尽管秋风吹落了叶子,但细雨却仍然轻轻洒落。
- 奈笺纹叠雪,筝床横玉,旧情无数:描绘纸上字迹如雪,旧情难舍。
- 休赋。归来句。待采遍芙蓉,隔江烟雾:诗人不想再作诗,希望重返故地采芙蓉。
- 吹箫俊侣。跨鸾今在何许:思念那位吹箫的俊雅之人,不知他身在何处。
- 相思泪滴珊瑚枕,尚梦到穿针院宇:思念流下的泪水,梦中仍能见到那个地方。
- 只后夜酒醒时,满地鸣虫自苦:醒来后,满地的虫鸣声让人感到无尽的苦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芭蕉叶碎桐阴减”,通过叶子的凋零比喻秋天的来临。
- 拟人:如“风泉暗语”,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类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多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秋天的感悟和对思念对象的深切怀念。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自我对往昔情感的追忆和对未来重聚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孤独与思念。
- 秋:代表萧瑟与离别。
- 笛:象征音乐与情感的表达。
- 蟋蟀:象征秋天的声音,暗示孤独。
- 珊瑚枕:象征思念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乱蛩”指的是哪种动物?
- A) 蟋蟀
- B) 蝉
- C) 青蛙
- D) 蜻蜓
-
诗中“奈笺纹叠雪”描绘了什么?
- A) 字迹如雪
- B) 雪景
- C) 纸张
- D) 诗的结构
-
诗人思念的对象是?
- A) 友人
- B) 亲人
- C) 爱人
- D) 自己
答案
- A) 蟋蟀
- A) 字迹如雪
- C) 爱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秋夕》 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思乡之情,但更直接。
- 《秋夕》:同样描绘秋天的景色,表现出孤寂与思念之情,但对比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集》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