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江城子 和陈仁和韵》

时间: 2024-09-19 21:14:04

玉箫声远忆骖鸾。

几悲欢。

带罗宽。

且对花前,痛饮莫留残。

归去小窗明月在,云一缕,玉千竿。

吴霜应点鬓云斑。

绮窗闲。

梦连环。

说与东风,归意有无间。

芳草姑苏台下路,和泪看,小屏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神子/江城子 和陈仁和韵》

玉箫声远忆骖鸾。几悲欢。带罗宽。
且对花前,痛饮莫留残。
归去小窗明月在,云一缕,玉千竿。
吴霜应点鬓云斑。绮窗闲。梦连环。
说与东风,归意有无间。
芳草姑苏台下路,和泪看,小屏山。

白话文翻译

远处传来的玉箫声让我想起了骖鸾的意象,心中感到几多悲欢。披着轻罗衣衫,且在花前痛快饮酒,不要留下残酒。归去时,小窗外明月依旧高挂,云朵轻轻飘过,竹影摇曳。吴地的霜寒,似乎已经在鬓发上留下了斑白的痕迹。绮丽的窗前,闲暇时梦中回环。告诉东风,我的归意似有似无。姑苏台下的芳草路上,含泪遥望那小屏山。

注释

  • 骖鸾:指古代神话中的瑞鸟,象征高贵与美好。
  • 带罗宽:指宽大的罗衣,形容轻盈的衣物。
  • 小窗:指小窗户,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思念。
  • 吴霜:指江南地区的霜,常用来渲染季节的变迁。
  • 绮窗:华丽的窗户,象征诗人优雅的生活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宋代著名词人和抗金名将。他的词风豪放,情感真挚,常写人生的感慨与对国家的忧虑。

创作背景

《江神子/江城子》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国家动荡与个人心境的复杂交织。这首词表达了他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未来归隐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辛弃疾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开篇以“玉箫声远”引入,高远而清幽的箫声令人联想到骖鸾,瞬间将读者带入一种诗意的境界。接下来的“几悲欢”,则表现了他对过往经历的感慨,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复杂。

“且对花前,痛饮莫留残”,可以看作是一种对当下的珍惜,虽然心中充满忧虑,但在美好的花前,他选择放下过往,尽情享受当下的欢乐。接着“归去小窗明月在,云一缕,玉千竿”,表现了归家的期盼与宁静的夜晚,明月与竹影则象征了内心的清澈与宁静。

词的尾声通过“说与东风”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最后的“芳草姑苏台下路,和泪看,小屏山”则是一种对故土的深切怀念,情感真挚且动人。整首词情感层次丰富,音韵和谐,是辛弃疾词作中的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箫声远忆骖鸾:远处的箫声响起,让我想起美好的往事。
  2. 几悲欢:想起往事,心中有几多悲欢交集。
  3. 带罗宽:身穿宽大的轻罗衣,轻盈自如。
  4. 且对花前,痛饮莫留残:在花前畅饮,不要留下残酒。
  5. 归去小窗明月在:归去时,小窗外明月依然高挂。
  6. 云一缕,玉千竿:轻云飘过,竹影摇曳如玉。
  7. 吴霜应点鬓云斑:吴地的霜寒,似乎已经在我的鬓发上留下斑白。
  8. 绮窗闲:华丽的窗前,闲暇无事。
  9. 梦连环:梦境如环,似乎无尽。
  10. 说与东风,归意有无间:对东风诉说,我的归意似有似无。
  11. 芳草姑苏台下路:姑苏台下的芳草路。
  12. 和泪看,小屏山:含泪遥望那小屏山。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骖鸾”比喻美好的回忆。
  • 拟人:东风被赋予了人性,能够诉说情感。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透过回忆与现实的交织,表达了辛弃疾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思考,展现了一种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以及对故乡深切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箫:象征清幽与高雅,代表内心的宁静。
  • 明月:象征思念与归属,常用来表达孤独与期盼。
  • :象征轻盈与飘渺,表达心境的变化。
  • 芳草:象征青春与生命的延续,带有怀旧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江神子/江城子》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辛弃疾
    • C) 杜甫
    • D) 苏轼
  2. “玉箫声远忆骖鸾”中的“骖鸾”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鸟
    • C) 一种花
    • D) 一种水
  3. 词中提到的“吴霜”代表什么?

    • A) 霜降的季节
    • B) 江南的寒冷
    • C) 诗人的忧愁
    •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B) 辛弃疾
  2. B) 一种鸟
  3. D) 以上皆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李煜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江神子》与李煜的《青玉案》都表达了对过往的回忆与对人生的感慨,但辛弃疾的风格更为豪放,而李煜则更多地体现了柔情与细腻。这种对比凸显了两位词人不同的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辛弃疾全集》
  • 《宋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