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春寒有感)》

时间: 2025-01-04 12:13:36

莺未老。

花谢东风扫。

秋千人倦彩绳闲,又被清明过了。

日长破夜长眠,别听笙箫吹晓。

锦笺封与怨春诗,寄与归云缥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莺未老。花谢东风扫。秋千人倦彩绳闲,又被清明过了。日长破夜长眠,别听笙箫吹晓。锦笺封与怨春诗,寄与归云缥缈。

白话文翻译:

莺鸟尚未衰老,春花已被东风吹落。秋千上的人已经疲倦,彩绳也闲置不动,清明节又已经过去。白天渐长,夜晚也长久沉睡,不再听见笙箫的清音在黎明时分吹响。用锦绣的纸封住那愁怨的春天诗篇,寄给那飘渺的归云。

注释:

  • 莺未老:指莺鸟尚年轻,春天生机盎然。
  • 花谢东风扫:春花已凋谢,东风将其扫落,表现春天的短暂。
  • 秋千人倦:在秋千上玩耍的人感到疲倦,暗示春日的欢乐已逝。
  • 清明:指清明节,通常是春末的时节,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笙箫:乐器,象征着春天的乐曲和欢愉。
  • 锦笺:指精美的纸,象征着文人雅士的情怀。

典故解析:

“清明”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既是扫墓祭祀的时节,也象征着春天的结束与生命的更替。诗中提到“笙箫”,则与古代的宴乐文化相关,常在春天的聚会中出现,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追忆与感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的词人,其词风豪放,情感真挚,常以历史题材和个人情感交融为主题。他的作品常反映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怀。

创作背景:

“出塞(春寒有感)”写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南宋积贫积弱时期,诗人虽身处乱世,却依然怀有对故国的深情与思念。此时的春天已不再是生机勃勃的象征,而是充满了对时光流逝与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深切感受。诗中的“莺未老”与“花谢东风扫”,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暗示着生命的活力,后者则揭示了春天的短暂与易逝。随着清明节的到来,诗人感受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仿佛在提醒我们珍惜当下。

“日长破夜长眠”,这句诗描绘了白天的延长和夜晚的漫长,令人感到时间的沉重与无情。诗人在这种氛围中用“别听笙箫吹晓”表达了对春夜欢娱的怀念与失落,音乐的消逝更显得孤独和悲凉。

最后“锦笺封与怨春诗,寄与归云缥缈”,写出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未来的不安,仿佛是把对春天的怨念寄托在远方的云端,无法再回首。整首诗在情感上深邃而细腻,展现了辛弃疾对生命的思考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莺未老:象征着春天的活力与希望。
  2. 花谢东风扫:表现春天的短暂和美丽的消逝。
  3. 秋千人倦彩绳闲:描绘了人们的惆怅与无所事事的状态。
  4. 又被清明过了:时光的流逝,春天即将结束。
  5. 日长破夜长眠:反映出时间的沉重与无情。
  6. 别听笙箫吹晓:对往昔欢乐的怀念。
  7. 锦笺封与怨春诗:将对春天的怨愤与思念用诗歌表达。
  8. 寄与归云缥缈:寄情于远方,象征着对未来的期许与渺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光比作流逝的春花,暗示生命的短暂。
  • 拟人:秋千与彩绳被赋予情感,体现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 对仗:前后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机。
  • :代表美好和短暂。
  • 秋千:暗示童年欢乐与无忧。
  • 笙箫:象征音乐的美好与欢乐。
  • 锦笺:象征文人的情怀与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莺未老”代表什么? A. 春天的结束
    B. 生命的活力
    C. 夜晚的降临

  2. “清明”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重生
    B. 时光的流逝
    C. 欢乐的聚会

  3. 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怀念? A. 过去的欢乐
    B. 未来的希望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杜甫《春望》:反映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

诗词对比: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与本诗在春天的描绘上都有所共鸣,但前者更显得热烈,而本诗则带有淡淡的忧伤。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春天和美好时光的怀念,但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辛弃疾则更倾向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 《辛弃疾全诗》:研究辛弃疾作品的重要参考书目。
  • 《宋词三百首》:了解宋代词人的风格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