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兰 隔院闻弦管声
作者: 黄燮清 〔清代〕
舞红歌翠。酒座寻常拼一醉。
醉也瞢腾。不解伤心不会听。
锦毹春艳。帘外梅花偏冷澹。
花是愁根。生怕重销笛里魂。
白话文翻译:
在红舞和绿歌的欢乐中,酒席上寻常的人们拼命喝醉。
即使醉了,却依旧迷糊,无法理解那伤心的情绪,更听不清那曲调。
锦缎上的春色艳丽,窗帘外的梅花却显得冷淡。
这花是愁苦的根源,生怕再次在笛声中折磨我的灵魂。
注释:
字词注释:
- 舞红歌翠:形容春天的热闹场景,红色的舞蹈和绿色的歌声交相辉映。
- 酒座:指酒席、饮酒的地方。
- 瞢腾:形容醉酒后神志迷糊,不清醒。
- 锦毹春艳:锦缎和地毯上春天的艳丽景象。
- 梅花偏冷澹:梅花在窗外显得冷清、沉寂。
- 愁根:愁苦的根源,内心的忧伤。
典故解析: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常与孤独和寒冷联系在一起,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伤。
- 笛声:常用于古典诗词中,代表着柔美的音乐,但在此处却引发了诗人的愁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燮清(1640-1700),字伯勉,号秋爽,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情感的深刻理解,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生活中的欢乐与内心的愁苦,反映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的矛盾。
诗歌鉴赏:
《减兰 隔院闻弦管声》通过欢愉的场景与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人们在醉酒之中寻求快乐,却又无意中触及内心深处的伤痛。开头的“舞红歌翠”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春日宴会画面,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逐渐透露出对这种欢愉的无奈与迷惘。醉酒之后的“醉也瞢腾,不解伤心”,突显了人们在逃避现实中所面临的情感困境。结尾处提到的梅花和笛声,象征着愁苦的根源,令整首诗充满了深深的惆怅,令人感受到在欢笑之中难以掩饰的内心孤独与忧伤。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出优美而又复杂的情感世界,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舞红歌翠:描绘了春季宴会的热闹场面,色彩鲜艳,充满活力。
- 酒座寻常拼一醉:形容人们在酒席上纵情饮酒,寻求一时的欢愉。
- 醉也瞢腾:即使醉酒,也感到迷茫,心中伤痛无人知晓。
- 锦毹春艳:春天的美丽景象映衬着宴会的华丽。
- 帘外梅花偏冷澹:梅花的冷淡与宴会的热闹形成对比,暗示内心的孤独。
- 花是愁根:梅花象征着内心的忧愁,花朵的美丽掩盖不了内心的痛苦。
- 生怕重销笛里魂:担忧再次被笛声唤醒的愁苦,表露了对过去伤痛的逃避。
修辞手法:
- 对比:宴会的热闹与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象征:梅花象征孤独与愁苦,笛声则象征过往的回忆与伤痛。
- 比喻:通过酒醉来比喻对现实的逃避,强调内心的挣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在繁华表象之下,个体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它揭示了人们在追求快乐的同时,内心深处却隐藏着难以言说的愁苦,体现了人性中对美好与痛苦的复杂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舞绿歌:象征热闹和欢愉的生活场景。
- 梅花:代表孤独、坚韧,象征内心的愁苦。
- 笛声:象征音乐与回忆,暗含对过去的追忆与伤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舞红歌翠”中的“红”和“翠”分别象征什么? a) 喜悦与悲伤
b) 热闹与欢愉
c) 生命与死亡 -
诗中提到的“梅花”主要象征: a) 美丽
b) 孤独与愁苦
c) 春天的到来 -
“醉也瞢腾”中的“瞢腾”意指: a) 醉酒后的清醒
b) 醉酒后的迷糊
c) 醉酒后的欢乐
答案:
- b) 热闹与欢愉
- b) 孤独与愁苦
- b) 醉酒后的迷糊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强调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思念,而《减兰 隔院闻弦管声》则更关注在热闹外表下的内心孤独。
- 苏轼的《水调歌头》与黄燮清的作品相似,均通过对自然与人事的描绘,体现出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赏析》
- 《黄燮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