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奉答诸公》
时间: 2025-01-19 15:53: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奉答诸公
作者:汪大猷 〔宋代〕
衰年已过纵心期,
安得聪明及往时。
既老固应全晚节,
虽贫岂暇计留资。
元非矫饰求为异,
自是行藏要合宜。
曾记诗僧林下约,
为将踪迹报渠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年老后心态的思考。虽然衰老已过,但心中仍有期望,然而如何能恢复昔日的聪明才智呢?既然年纪渐长,自然要维护晚年节操,虽然生活贫困,又岂能去计较积累财富呢?我并不想矫饰自己来追求与众不同,只是希望自己的行为与处世方式合乎常理。曾记得与诗僧在林下的约定,要将我的足迹告诉他,以此来回应他对我的关心。
注释
- 衰年:年老的时期。
- 心期:内心的期望或愿望。
- 安得:如何能够。
- 聪明:才智、聪慧。
- 晚节:晚年的节操、品德。
- 岂暇:岂能有时间。
- 留资:积累财富。
- 元非:本来不是。
- 矫饰:故意装扮、修饰。
- 行藏:行为与隐秘。
- 渠知:他知道。
典故解析
- 诗僧:指的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可能暗指某个具体的诗僧,或是泛指那些在林下吟诗作对的人。
- 林下约:隐喻与友人共约,体现了交友情谊和对诗歌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大猷(约1080-1150年),字君表,号梅溪,南宋时期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汪大猷年老之际所作,反映了他对年华流逝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寄托了他对友人的情谊与对自身处境的自省。
诗歌鉴赏
汪大猷的《次韵奉答诸公》通过对个人境遇的反思,展现了一个老年人在智慧、品德和生活态度上的成熟。诗中的“衰年已过纵心期”一语,首先让读者感受到他对时间的无奈和对往日辉煌的怀念。接着,他以“安得聪明及往时”表明了对智慧的渴求,然而现实却让他意识到这种渴望是多么的无力。
诗的后半部分,汪大猷以“既老固应全晚节”强调了老年人的道德责任,表明即使生活清贫,也要保持高尚的节操。此时,他的心境已从对物质的追求转向对精神的追求,这种转变是他人生哲学的升华。
最后,“曾记诗僧林下约”,不仅回顾了与友人的约定,更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惆怅和对友谊的珍视。这种情感在古诗词中常常被表现,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友情和艺术的深刻理解。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传达出汪大猷对人生的思索,以及他对情感的真挚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衰年已过纵心期:年老的时期已经过去,内心仍然充满期待。
- 安得聪明及往时:如何能够恢复往日的聪明才智呢?
- 既老固应全晚节:既然年纪已大,自然要维护晚年的品德。
- 虽贫岂暇计留资:即使生活贫困,又岂能有时间去计较财富的积累?
- 元非矫饰求为异:本来并不是想故意装扮成与众不同的人。
- 自是行藏要合宜:只是希望自己的行为和处世方式合乎常理。
- 曾记诗僧林下约:曾经记得与诗僧在林中的约定。
- 为将踪迹报渠知:是为了让他知道我的踪迹。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衰年”与“晚节”,形成对称。
- 隐喻:如“诗僧”不仅指具体的人,更象征着志趣相投的友人。
- 反问:通过“安得”表达对失去的感慨与无奈。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映老年人的内心世界,强调节操与友谊的重要性。汪大猷在自我反省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展示了面对衰老与贫困时的高贵品德与情感。
意象分析
- 衰年:象征着衰老、时间的流逝。
- 晚节:代表着老年人的道德和品德。
- 林下:象征着自然、宁静的环境,体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汪大猷的诗中提到“衰年”,指的是( )。
A. 年轻时
B. 年老时
C. 中年时 -
诗中提到的“聪明”主要指( )。
A. 财富
B. 才智
C. 健康 -
“虽贫岂暇计留资”意思是( )。
A. 贫穷不会影响品德
B. 贫穷会让人忙于财富
C. 贫穷与财富无关
答案: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次韵奉答诸公》均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李白更侧重于对家乡的思念,而汪大猷则更关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与道德选择。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每位诗人都通过不同的情感和意象,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汪大猷传记与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