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及甫入峡杂咏 峡口》

时间: 2025-01-17 10:21:35

山隘留天少,江迂占地多。

风梢猿自挂,露草虎曾过。

坐客犹吴语,行人尽楚歌。

川妃澜浪甚,着语试谁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及甫入峡杂咏 峡口
作者: 洪咨夔 〔宋代〕

山隘留天少,江迂占地多。
风梢猿自挂,露草虎曾过。
坐客犹吴语,行人尽楚歌。
川妃澜浪甚,着语试谁何。

白话文翻译

在狭窄的山口,天空显得少之又少;而弯曲的江水却占据了大片土地。
风头上,猿猴自得其乐地挂在树上;草地上,露水湿润,曾经有老虎经过。
坐在这里的客人们说着吴地的方言,路过的行人吟唱着楚地的歌谣。
江水的波涛汹涌,仿佛在试探着谁能理解这其中的深意。

注释

  • :狭窄的地方,这里指山口。
  • 江迂:江水曲折、蜿蜒的样子。
  • :猿猴,这里形容猿猴在风中摇摆的形象。
  • 虎曾过:指老虎曾经在此地经过,暗示这里的荒凉和野性。
  • 坐客:指在此地休息的客人。
  • 吴语:指吴地的方言,吴地是指今江苏一带。
  • 楚歌:楚地的歌曲,代表了另一种地方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字仲明,号雪华,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次及甫入峡杂咏 峡口》是在作者游历峡谷时所作,展现了作者对峡谷美景的感受以及对人文环境的思考。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相结合,显示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峡口的自然景观,展现了山水和人文的和谐共存。开头两句“山隘留天少,江迂占地多”通过对比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峡口的狭窄与江水的广阔,展示了壮美的自然景象。接下来的两句,通过“猿自挂”和“虎曾过”描绘了峡口的生机与野性,仿佛能听到风中猿猴的吼叫和老虎的步伐,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生动的氛围。

诗的后半部分,转入人文的描写,坐客的吴语与行人的楚歌,展现了当地文化的多样性与交流。最后一句“川妃澜浪甚,着语试谁何”,不仅强调了江水的汹涌澎湃,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融入人文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隘留天少:山口狭窄,天空显得很小,给人一种压迫感。
  2. 江迂占地多:弯曲的江水占据了很多空间,形成鲜明对比。
  3. 风梢猿自挂:在风中,猿猴悠然自得地挂在树上,体现了自然的生机。
  4. 露草虎曾过:草地上湿露未干,暗示曾有老虎经过,增添了神秘感。
  5. 坐客犹吴语:在此地休息的客人们仍在用吴地的方言交流,展现地方文化。
  6. 行人尽楚歌:路过的行人唱着楚地的歌曲,体现了地域文化的交融。
  7. 川妃澜浪甚:江水波涛汹涌,宛如美丽的川妃在吟唱。
  8. 着语试谁何:自然中的声音似在试探,谁能理解其中深意。

修辞手法

  • 对比:如“山隘”与“江迂”的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 拟人:将风中猿猴的行为拟人化,增添了生动性。
  • 象征:江水与人文的结合象征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文的思考,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表达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对文化交融的认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隘:象征自然的险峻与神秘。
  • 江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猿猴:代表自然的自由与生机。
  • 老虎:象征野性与力量。
  • 吴语与楚歌:代表地方文化的丰富多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山隘留天少”所描述的意境是? a) 空旷
    b) 狭窄
    c) 高远

  2. 诗中提到的“坐客犹吴语”说明了什么? a) 地方方言
    b) 诗人的身份
    c) 诗歌的主题

  3. “川妃澜浪甚”中的“川妃”指代的是? a) 一位女子
    b) 自然的美
    c) 江水的波涛

答案

  1. b) 狭窄
  2. a) 地方方言
  3. c) 江水的波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描绘早春的自然景象,意境清新。
  • 《山中问答》(王维):探讨自然与人生的哲理,风格相近。

诗词对比

  • 《早发白帝城》(李白):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但风格更加奔放。
  • 《静夜思》(李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
  • 《山水诗的传统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