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六祖长老颂》

时间: 2025-01-01 17:47:28

昨夜三更,有人点烛。

烧尽十方,天堂地狱。

不知是谁家之子,都无面目。

但只向深草中藏,莫向孤峰上宿。

斋时有饭,天明有粥。

自然而得,山青水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与六祖长老颂
黄庭坚 〔宋代〕

昨夜三更,有人点烛。
烧尽十方,天堂地狱。
不知是谁家之子,都无面目。
但只向深草中藏,莫向孤峰上宿。
斋时有饭,天明有粥。
自然而得,山青水绿。

白话文翻译:

昨夜三更时,有人点燃了蜡烛,
把十方的世界都烧尽,天堂与地狱也随之消失。
我不知道这是谁家之子的所作所为,大家也都没有面目可言。
唯有藏身于深草之中,不要在孤峰上过夜。
斋戒时有饭,天亮时有粥。
一切都是自然所得,山水依旧青翠幽美。

注释:

字词注释:

  • 三更:夜深时分,一般指午夜至凌晨。
  • 点烛:点燃蜡烛,象征着照亮黑暗或启发。
  • 十方:指四面八方,表示广阔的空间。
  • 面目:指人的样貌或身份。
  • 深草:指茂密的草丛,象征隐蔽的地方。
  • 孤峰:指孤立的山峰,暗示高耸而孤独的处所。
  • :指斋戒,表示一种修行或净化的生活方式。
  • 自然而得:意指自然而然地获得,强调自然的馈赠。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十方、天堂地狱”与佛教思想有关,反映了对生死、因果的思考。王阳明的“心即理”理论也与此有呼应,表达了一种内心的清净与自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人,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文学批评家。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精湛的书法而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黄庭坚的隐居生活时期,表现了他对世俗的超脱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他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深刻的哲理,对人生的思索与自然的亲近相结合,体现了道教与佛教的思想影响。

诗歌鉴赏:

《与六祖长老颂》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通过简单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个深夜点蜡烛的情景,暗示着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渴望。这种寻找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追求。接着,诗人提到“烧尽十方,天堂地狱”,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无奈和对超脱的向往。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告诉我们要隐蔽于深草,远离孤峰,反映了对世俗名利的拒绝,强调了隐居的安宁与自然的和谐。最后两句“斋时有饭,天明有粥”,则是对简单生活的赞美,表现了在自然中自得其乐的心态。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与世无争的情怀,体现了黄庭坚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心灵宁静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昨夜三更,有人点烛:描绘了夜深人静时的情景,点烛象征启发与照亮。
  2. 烧尽十方,天堂地狱:指对世间一切的摒弃,反映出对极乐与极苦的超然态度。
  3. 不知是谁家之子,都无面目:暗示人们在纷扰中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4. 但只向深草中藏,莫向孤峰上宿:提倡隐居与低调,远离名利与孤独。
  5. 斋时有饭,天明有粥:强调简单而自然的生活方式。
  6. 自然而得,山青水绿:最终的归结,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蜡烛点燃与启发智慧相联系。
  • 对仗:如“天堂地狱”与“深草孤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排比:通过连续的短句,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力量。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提倡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反映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蜡烛:象征启示与希望。
  • 深草:象征隐蔽的安宁与安全。
  • 孤峰:象征孤独与困境。
  • 饭、粥:象征简单生活的满足与幸福。
  • 山青水绿:象征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昨夜三更”的意思是: A. 白天
    B. 夜深
    C. 黄昏
    D. 凌晨

  2. 诗人提到“深草”,意指: A. 名利
    B. 隐蔽的地方
    C. 孤独
    D. 繁华

  3. 诗中强调的生活方式是: A. 奢华
    B. 繁忙
    C. 简单自然
    D. 追名逐利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问答》 陆游

诗词对比:
对比黄庭坚的《与六祖长老颂》与王之涣的《登高》,前者强调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而后者则表现了对人生感慨与壮志未酬的思考。两者都蕴含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但视角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文鉴赏与写作》
  • 《黄庭坚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