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题吴先生山居
作者: 刘得仁 〔唐代〕
原文展示:
先生此幽隐,便可谢人群。
潭底见秋石,树间飞霁云。
山居心已惯,俗事耳憎闻。
念我要多疾,开炉药许分。
白话文翻译:
这位先生在这幽静的山居中,便可以告别人世的喧嚣。
潭水底下可以看到秋天的石头,树间飘浮着晴朗的云。
我已经习惯了山中的生活,厌烦了世俗的琐事。
但我心中仍然想着要多一些急切,愿意打开炉火来分些药方。
注释:
- 幽隐:隐居于幽静之处。
- 潭底:水潭的底部。
- 秋石:秋天水底的石头,象征清澈和宁静。
- 霁云:雨后放晴的云,象征清朗的天空。
- 耳憎闻:耳朵厌烦听到世俗的事务。
- 开炉药:指煮药,表示对健康的追求。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山居”和“隐居”可以引申为对道家思想的追求,强调安静、隐逸的生活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得仁生于唐代,是一位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体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人心浮躁之时,诗人通过描绘吴先生的隐居生活,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诗歌鉴赏:
《题吴先生山居》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山居生活的恬淡与宁静。诗中描绘的潭水、秋石、霁云等自然景象,营造了一种和谐的自然氛围,令人向往。同时,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折射出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普遍心理。
第一联“便可谢人群”,传达出一种告别尘世喧嚣的决心;第二联通过潭底的秋石和树间的霁云,描绘出山居的清新与恬静;第三联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事务的厌烦,显示出他内心的向往和坚持;最后一句“开炉药许分”则将隐逸与健康结合在一起,既是对道家思想的呼应,也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修养的追求。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先生此幽隐,便可谢人群。”:在这样的幽静环境中,吴先生可以告别喧嚣的人群,享受清净的生活。
- “潭底见秋石,树间飞霁云。”:描绘了山中清澈的潭水与秋天的石头,和树间飘浮的晴朗云彩,展现出自然的美丽。
- “山居心已惯,俗事耳憎闻。”:诗人已经习惯于山中的生活,厌烦了世俗的琐事。
- “念我要多疾,开炉药许分。”:表达了对健康的关心,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潭底见秋石,树间飞霁云”,形成了和谐的对称结构。
- 意象:运用了潭水、秋石、霁云等自然意象,营造出恬静自然的氛围。
-
主题思想: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强调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意象分析:
- 潭水:象征着宁静和深邃的思想。
- 秋石:代表着岁月的沉淀与静谧。
- 霁云:象征着晴朗和清新,暗示着诗人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潭底见秋石”主要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秋天的萧瑟
- B. 自然的静谧
- C. 人世的纷扰
- D. 生命的脆弱
-
诗人对“俗事”的态度是:
- A. 渴望了解
- B. 习以为常
- C. 厌烦逃避
- D. 无所谓
答案:
- B. 自然的静谧
- C. 厌烦逃避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生活的宁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陶渊明的《饮酒》则更多表现了个人对世俗的超脱,二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在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上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