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游慈恩寺》

时间: 2025-01-17 09:25:41

寺去幽居近,每来因采薇。

伴僧行不困,临水语忘归。

磬动青林晚,人惊白鹭飞。

堪嗟浮俗事,皆与道相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游慈恩寺
作者: 刘得仁

寺去幽居近,每来因采薇。
伴僧行不困,临水语忘归。
磬动青林晚,人惊白鹭飞。
堪嗟浮俗事,皆与道相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慈恩寺游玩的情景。寺庙离我的幽静居所很近,每次来这里都是为了采摘薇菜。和和尚一起散步并不觉得疲倦,坐在水边聊天让我忘记了归去的时间。晚风吹动着青林,钟声回荡,惊起了白鹭飞翔。让我感到惋惜的是,这些世俗的琐事,皆与我追求的道理相违背。


注释:

字词注释:

  • 幽居:指幽静的居所。
  • 采薇:指采摘薇菜,象征一种闲适的生活。
  • :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指寺院中的钟声。
  • 青林:指青色的树林。
  • 堪嗟:值得感叹、惋惜。

典故解析:

  • 采薇:出自《诗经》,象征一种田园生活的闲适和宁静。
  • 浮俗事:指世俗的琐事,反映出对尘世烦扰的不满和对道理的渴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以自然景致和个人情感为主题,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反映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淡薄,表现了他在寺庙游玩时的所见所感。


诗歌鉴赏:

《晚游慈恩寺》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闲适情怀的诗作。在这首诗中,刘得仁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与僧侣同行时的轻松愉悦,和临水而坐时的恬静。前两句提到“寺去幽居近,每来因采薇”,点出了诗人选择这个地方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地理上的接近,更因为这里可以让他暂时逃离繁忙的世俗生活,享受采摘的乐趣。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描绘了和和尚一起散步的场景,表达了与友同行的愉快和忘却归途的惬意。此时,磬声响起,青林间的回响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而最后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惋惜,强调了他内心渴望的道理与现实的冲突。

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细腻观察与思考,是一首兼具哲理与美感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寺去幽居近:寺庙离我幽静的住处很近,设定了诗的空间背景。
  • 每来因采薇:每次来这里都是为了采摘薇菜,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 伴僧行不困:和和尚一起散步,感到不觉疲倦,表现了轻松自在的心态。
  • 临水语忘归:坐在水边聊天,忘记了归去的时间,强调了愉悦的氛围。
  • 磬动青林晚:晚风吹动青色树林,钟声响起,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人惊白鹭飞:人们受到惊吓,白鹭飞起,表现了自然的生动。
  • 堪嗟浮俗事:感慨世俗琐事,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烦扰的无奈。
  • 皆与道相违:这些事物与他追求的道理相违背,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伴僧行不困,临水语忘归”,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磬动青林晚”中的磬声与自然结合,增强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宁静的寺庙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繁杂的反思,展现了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寺庙:象征清净与自我反思的空间。
  • 薇菜:象征自然的馈赠与田园生活的闲适。
  • 青林:自然的象征,代表宁静的环境。
  • 白鹭:象征自由与自然的生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采薇”象征什么?
    A. お米
    B. 田园生活的闲适
    C. 世俗琐事

  2. 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
    A. 向往
    B. 赞美
    C. 感到惋惜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比较《晚游慈恩寺》和王维的《鹿柴》,两首诗都描绘了宁静的自然环境,但《鹿柴》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晚游慈恩寺》则突出内心对世俗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维与唐代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