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从伯舍人道正里南园》
时间: 2024-12-29 16:39: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从伯舍人道正里南园
作者:刘得仁
帝里余新第,朱门面碧岑。
曙堂增爽气,乔木动清阴。
直去亲瑶陛,朝回在竹林。
风流才子调,好尚古人心。
薜荔遮窗暗,莓苔近井深。
礼无青草隔,诗共白衣吟。
轩静留孤鹤,庭虚到远砧。
掩关裁凤诏,开镜理琼簪。
种植今如此,尘埃永不侵。
云奔投刺者,日日待为霖。
白话文翻译
在帝都我刚搬新居,朱红的大门面朝碧绿的山岚。
清晨的厅堂增添了凉爽的气息,挺拔的树木摇动着清幽的阴影。
我直奔亲昵的瑶池,早晨回来时经过竹林。
风雅的才子们调侃,崇尚的是古人的情怀。
藤蔓遮住窗户,荫蔽得昏暗,苔藓生长在深深的井旁。
礼仪中没有青草的隔断,诗歌中与白衣人共同吟唱。
轩窗静谧留住孤鹤,庭院虚空传来远处的砧声。
关上门裁剪凤的诏书,打开镜子整理琼华的簪子。
如今的种植的确如此,尘埃永远不会侵扰。
云彩奔流投向天空,日日期待着雨的降临。
注释
- 帝里:指的是长安,唐朝的都城。
- 朱门:红色的大门,象征富贵和荣华。
- 曙堂:清晨的厅堂,象征开始新的一天。
- 瑶陛:指的是瑶池,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美好与理想。
- 风流才子:指风雅的文人。
- 薜荔:一种植物,常用来制成装饰物,象征幽静。
- 白衣吟:指清白无暇的人吟诵诗歌,象征高洁的品格。
- 轩静留孤鹤:指安静的屋子留有孤独的白鹤,象征清雅和孤高。
- 裁凤诏:裁剪关于凤的诏书,象征高贵和文雅。
- 琼簪:美丽的簪子,象征美丽和典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风格多表现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尤其擅长描绘园林景致。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刘得仁新居落成之际,表达了他对新居环境的赞美与对生活的感慨,体现了唐代士人的雅致生活和文化追求。
诗歌鉴赏
《题从伯舍人道正里南园》是一首描写园林景致的诗。首句“帝里余新第”便点明了诗人刚刚迁入新居,展现了新居环境的优雅与宁静。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南园的美丽,朱门、碧岑、清晨的凉爽、挺拔的乔木,构建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
同时,诗中融合了对古人风流的追慕和对高尚品格的向往,如“风流才子调,好尚古人心”所示,体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在描写中,作者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薜荔遮窗暗,莓苔近井深”,展现出一种幽静的气氛,营造出诗人所渴望的理想生活。
最后,诗的尾声“云奔投刺者,日日待为霖”将自然的变化与人的期盼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对自然的敬畏,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帝里余新第:新居在帝都,表达了诗人高兴的心情。
- 朱门面碧岑:富丽的门前有美丽的山景,展现环境美。
- 曙堂增爽气:清晨的凉风使厅堂更加凉爽。
- 乔木动清阴:高大的树木摇动着阴影,营造幽静的环境。
- 直去亲瑶陛:直接前往亲近的瑶池,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朝回在竹林:早晨回来的时候经过竹林,体现自然的恬静。
- 风流才子调:文人风雅之情,表现文化的厚重。
- 好尚古人心:崇尚古人的品德,体现文化自信。
- 薜荔遮窗暗:藤蔓遮住窗户,暗示幽静和隐逸。
- 莓苔近井深:苔藓生长在井边,表现自然的清新。
- 礼无青草隔:礼仪中没有青草的阻隔,象征高洁。
- 诗共白衣吟:诗人与白衣人同吟,体现清白的品德。
- 轩静留孤鹤:静谧的屋子里有孤鹤,象征高洁和孤独。
- 庭虚到远砧:庭院虚空传来远处的砧声,表现宁静的生活。
- 掩关裁凤诏:关上门裁剪凤的诏书,象征高贵的生活。
- 开镜理琼簪:整理美丽的簪子,呼应生活的优雅。
- 种植今如此:如今的种植环境依然如此美好。
- 尘埃永不侵:理想生活不受尘埃的侵扰,象征纯净。
- 云奔投刺者:云彩在天空中奔流,暗示自然的变化。
- 日日待为霖:期待日复一日的甘霖,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朱门面碧岑”“薜荔遮窗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生活理想相结合,展现出诗人的情感。
- 拟人:乔木、云彩等自然物象被赋予人的情感,使画面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文化和古人的崇敬,展现出唐代士人的高雅情趣和理想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帝里:指长安,象征繁华与文化。
- 朱门:象征富贵与高雅。
- 瑶陛:象征理想与美好。
- 孤鹤:象征孤高与清雅。
- 云:象征自然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风流才子调”指的是谁? A. 诗人自己
B. 文人
C. 古人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帝里”是指__。
-
判断题:诗中体现了对古人文化的崇尚。(对/错)
答案:
- B
- 长安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的美,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体现了另一种生活理想。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