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七夕》
时间: 2025-01-19 16:46: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香消碧篆,烛沉红影,此夕深闺频祷。
难将旧恨织回文,惟愿取蛛丝分巧。
虚庭露冷,疏帘风逗,铜箭声声催晓。
双星莫怨别离多,如较是人间还少。
白话文翻译:
香气消散,青色的篆书似乎也黯淡了,烛光映射着红色的影子,今夜深闺中我频频祷告。
难以将旧日的怨恨重新编织,唯愿能借助蛛丝的巧妙之处。
虚庭中露水冰冷,稀疏的帘子在风中轻拂,铜箭声声催促着天明。
双星不必怨恨离别太多,若真要比较,人间的离别又何止于此呢?
注释:
- 香消:指香气散尽。
- 碧篆:青色的书法,可能指书写的诗文。
- 烛沉红影:烛光暗淡,映照出红色的影子。
- 深闺:指内室,女子所居之处。
- 蛛丝分巧:指用蜘蛛丝的巧妙编织,形容心思细腻。
- 虚庭露冷:指空旷的庭院中露水冰冷。
- 疏帘风逗:稀疏的窗帘在风中轻轻摇动。
- 铜箭声声催晓:形容时光流逝,催促天亮的声音。
典故解析:
- 双星:指牛郎织女,寓意着七夕节的传说,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离别的感伤。
- 蛛丝: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象征着细腻与柔情,代表着对爱情的期待与努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玉珍,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象而著称。她的诗多描绘爱情、离别等主题,常流露出对人世间情感的真挚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七夕节,诗人借助节日的氛围,抒发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与对旧日情感的追忆,反映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对爱情的向往与无奈。
诗歌鉴赏:
《鹊桥仙 七夕》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索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七夕这一传统节日的浪漫与惆怅。开篇以“香消碧篆,烛沉红影”展现出一种幽静而寂寞的氛围,香气的消散与烛光的暗淡,暗示着内心的失落。接着,诗人提到在深闺中频频祷告,表达了对旧情的怀念与心中的苦楚。
“难将旧恨织回文”,可见诗人对过去的情感难以忘怀,似乎在追求一种弥补,却又感到无能为力。接下来的“惟愿取蛛丝分巧”,则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细腻而渴望的态度,希望能像蛛丝一样精巧地编织出新的情感。
在描写夜晚的氛围时,诗人用“虚庭露冷,疏帘风逗”展现了冷清与孤独的意境,铜箭催晓的声音,似乎是时间流逝的提醒,使人更加感到时间的无情。
最后一句“双星莫怨别离多,如较是人间还少”,则是对于牛郎织女这一传说的深刻反思,劝解自己与他人不要对离别过于怨恨,因为在人间,离别的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这种理解使得全诗的情感更加成熟,既有对爱情的渴望,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接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香消碧篆,烛沉红影: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暗示心情的沉重。
- 此夕深闺频祷: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对爱情的渴望。
- 难将旧恨织回文:表达对过去感情的无奈,难以重拾。
- 惟愿取蛛丝分巧:希望能用细腻的心思来编织新的情感。
- 虚庭露冷,疏帘风逗:描绘冷清的环境,映射内心的孤寂。
- 铜箭声声催晓:暗示时间的流逝,催促着对未来的期待。
- 双星莫怨别离多:劝解自己与他人,不必对离别感到怨恨。
- 如较是人间还少:反映出人间离别的普遍性与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感情比作蛛丝,象征细腻。
- 拟人:将时间拟人化,表现出时间的催促。
- 对仗:如“香消碧篆,烛沉红影”,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离别的感伤,同时也展现了对人世间情感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香:象征爱情的甜美与美好,散去则暗示失去。
- 烛光:代表温暖与希望,沉暗则传达孤独。
- 蛛丝:象征细腻与巧妙的情感编织。
- 双星:象征牛郎织女,传递浪漫与离别的主题。
- 露水:象征冷清与孤独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香消”指的是什么?
- A. 香气散尽
- B. 香味浓郁
- C. 香料制作
-
诗人希望用什么来“织回文”?
- A. 笔墨
- B. 蛛丝
- C. 花瓣
-
“双星莫怨别离多”中的双星指的是?
- A. 两颗星星
- B. 牛郎织女
- C. 两个朋友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商隐的《无题》:表达对爱情的深切思念。
- 陆游的《钗头凤·世情薄》:同样探讨爱情的苦涩与离别。
诗词对比:
- compare with 秦观的《鹊桥仙》:同样描绘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但更侧重于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珍惜,张玉珍的作品则更加入了对离别的思考与感伤。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爱情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