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米黻所作挽诗五首》

时间: 2025-01-17 09:59:35

方瞳正碧貌如圭,六月相逢万里归。

口不谈时经噩梦,心常怀蜀俟秋衣。

可怜众热能偏舍,自是登真限莫违。

书到乡人望还舍,晋陵玄鹤已孤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方瞳正碧貌如圭,六月相逢万里归。
口不谈时经噩梦,心常怀蜀俟秋衣。
可怜众热能偏舍,自是登真限莫违。
书到乡人望还舍,晋陵玄鹤已孤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面容清秀、眼睛如碧玉般明亮的人,六月的某一天,他从远方归来。虽然嘴上不谈过去的噩梦,他的心中却常常怀念蜀地的秋天衣物。可惜在众多的热情中他却能偏偏放弃,这正是因为他本就受限于登真之道。书信寄到乡里,乡人们期待着他的归来,而晋陵的玄鹤早已孤独地飞去。

注释:

  • 方瞳:形容眼睛大而明亮。
  • :一种古代的玉器,象征美好。
  • :指四川,因其美丽的自然景色而著名。
  • 晋陵:古地名,今江苏省,常用作诗中的背景地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在诗词、散文等领域都有卓越成就,作品风格豪放、清新,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挽诗写于苏轼的友人米黻去世之时,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与惋惜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已故友人的怀念。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联“方瞳正碧貌如圭”以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友人的外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接着,诗人以“六月相逢万里归”引出对友人归来的期待,却又因“口不谈时经噩梦”而暗示着对过去的伤痛,显示出复杂的情感。中间部分通过对蜀地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友人往昔岁月的追忆。最后两句则用“书到乡人望还舍”传达了对友人逝去后的悲伤,而“晋陵玄鹤已孤飞”则暗示着生命的孤独与无常。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方瞳正碧貌如圭”:描写友人的眼睛和面容,传达出一种青春和美的气质。
  2. “六月相逢万里归”:暗示与友人相聚的希冀,营造出一种亲密的气氛。
  3. “口不谈时经噩梦”:表达了友人不愿提及过去的痛苦,反映了人们对苦难的避讳。
  4. “心常怀蜀俟秋衣”: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向往,特别是在季节变换时的情感。
  5. “可怜众热能偏舍”:感叹于人们在热情面前的无奈与放弃。
  6. “自是登真限莫违”:表达了对于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约束。
  7. “书到乡人望还舍”:描绘了朋友的归来与乡人的期待。
  8. “晋陵玄鹤已孤飞”:用孤鹤象征友人的离去,突显了生命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眼睛比作“圭”,增强了美的形象。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保持了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通过“蜀”“玄鹤”等意象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已故友人的怀念,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展现了苏轼作为诗人的深厚情感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方瞳:象征着青春、清纯。
  • :代表故乡的美好与温暖。
  • 玄鹤:象征着孤独与生命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友人有哪些特征?

    • A. 眼睛明亮,面容清秀
    • B. 高大威猛
    • C. 年老体弱
  2. “书到乡人望还舍”中的“书”指代什么?

    • A. 信件
    • B. 书籍
    • C. 诗词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长恨歌》

诗词对比

  • 对比苏轼与杜甫的挽诗,虽同为怀念友人,但杜甫的情感更为沉重,常带有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而苏轼则更多地体现出对生活的豁达与乐观。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