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李曼朝散得郡西归留别二首》

时间: 2025-01-04 09:31:24

风波定後得西归,乌鹊喧呼里巷知。

未熟黄粱惊破梦,相看白发信乘危。

豚肩尚有冬深味,蚕器应逢市合时。

父老为公留腊酒,不须犹唱式微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波定後得西归,乌鹊喧呼里巷知。
未熟黄粱惊破梦,相看白发信乘危。
豚肩尚有冬深味,蚕器应逢市合时。
父老为公留腊酒,不须犹唱式微诗。

白话文翻译:

在风浪平息后我终于得以西归,乌鸦和喜鹊在街巷中喧闹地叫着。
未成熟的黄粱米让我惊醒了美梦,回首相看两鬓白发真是危机四伏。
猪肩肉依然有着深冬的美味,蚕器也应适逢市场的好时机。
乡亲们为我留存腊酒,不必再唱那忧伤的《式微》之歌。

注释:

  • 风波: 指世事的纷扰和波动。
  • 乌鹊: 指喜鹊,能够传递信息。
  • 黄粱: 指早熟的稻米,常用来比喻美好的梦境。
  • 信乘危: 意指白发的出现象征着生活的困境和危机。
  • 豚肩: 指猪的肩肉,暗示丰收的美味。
  • 蚕器: 指桑蚕的器具,表示与时俱进的商业机会。
  • 腊酒: 指用腊月酿造的酒,是乡村的传统佳品。
  • 式微: 出自《诗经》,意为“衰微”,常用来表达失落和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以其优雅的诗风和深厚的学识而闻名,尤其在散文、诗词和论述方面有着卓越成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辙由外地返回家乡之际,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感怀和对生活的思考,反映了当时北宋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感受。

诗歌鉴赏:

苏辙的《次韵李曼朝散得郡西归留别二首》展示了他对归乡的期待与感慨。诗中描绘了归途中的一系列意象,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开篇“风波定後得西归”,体现了他经历风浪后的归属感与安宁,暗示着过往的艰辛与不易。而“乌鹊喧呼里巷知”,则通过喜鹊的叫声传达了乡音的亲切,增添了归乡的温情。

接下来,诗人提到“未熟黄粱惊破梦”,以黄粱米象征着未实现的理想,暗示他对生活的深思与警醒。白发的出现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带来了一种危机感,折射出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哲思。

“豚肩尚有冬深味,蚕器应逢市合时”,通过生活中平常的美味与商业机会,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最后一句“父老为公留腊酒,不须犹唱式微诗”,则表现出乡亲们的热情与纯朴,抒发了对家乡的依恋与感恩。

整首诗既有对人生的深刻思索,也有对家乡的温暖怀念,表现了苏辙的宽广胸怀和细腻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风波定後得西归: 表达经历风浪后终于能够回归故乡的宁静。
  2. 乌鹊喧呼里巷知: 乌鹊的叫声让人感受到乡村的熟悉与温暖。
  3. 未熟黄粱惊破梦: 未成熟的黄粱米打破了美好的梦境,象征着理想未实现的失落。
  4. 相看白发信乘危: 看到白发的出现,暗示生活的危机和对老年的思考。
  5. 豚肩尚有冬深味: 尽管经历了风波,依然能享受到丰收的美味,表现对生活的珍惜。
  6. 蚕器应逢市合时: 表达对商业机会的把握,象征着时代的机遇。
  7. 父老为公留腊酒: 乡亲们热情好客,为他留存腊酒,展现人情的温暖。
  8. 不须犹唱式微诗: 不再需要唱悲伤的歌,体现对未来的乐观。

修辞手法:

  • 比喻: “黄粱”比喻理想与梦境。
  • 对仗: 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乌鹊的喧哗赋予了环境以生命,增强了归乡的气氛。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归乡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人对生活的珍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波: 代表人生的起伏与挑战。
  • 乌鹊: 象征着亲情与乡音。
  • 黄粱: 比喻未实现的梦想。
  • 白发: 象征着岁月与生命的无常。
  • 腊酒: 代表乡情与人情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风波”象征什么?
    A. 归乡的安宁
    B. 人生的起伏
    C. 乡音的亲切
    答案: B

  2. “豚肩尚有冬深味”中“冬深味”指的是什么?
    A. 生活的美好
    B. 冬天的食物
    C. 乡村的传统
    答案: A

  3. 诗歌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无奈
    B. 对家乡的感激
    C. 对理想的失落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对比苏辙与杜甫的作品,苏辙的《次韵李曼朝散得郡西归留别二首》更多地表现了对生活的乐观与乡情,而杜甫的作品则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人事的无奈。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存在差异,但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苏辙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