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其四》

时间: 2025-01-19 17:47:31

莺语愁春,海棠风里胭脂雨。

酒杯慵举。

闲扑亭前絮。

漠漠斜阳,截断愁来路。

凭阑伫。

满怀离苦。

分付楼南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其四
莺语愁春,海棠风里胭脂雨。
酒杯慵举。闲扑亭前絮。
漠漠斜阳,截断愁来路。
凭阑伫。满怀离苦。
分付楼南鼓。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莺鸟啼叫令人忧愁,海棠花在风中仿佛下着胭脂雨。
我懒得举起酒杯,闲闲地打着亭前的浮絮。
淡淡的斜阳,把我的愁苦之路截断。
我倚栏静立,心中满是离别的痛苦。
只好把这情绪托付给楼南的鼓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莺语:指黄莺的鸣叫。
  • 愁春:忧愁于春天。
  • 海棠风里:在海棠花开的风中。
  • 胭脂雨:形象地比喻花瓣的雨滴如同胭脂般红润。
  • 慵举:懒得举起。
  • 闲扑:悠闲地打扑,形容轻松自在。
  • 亭前絮:亭前的柳絮。
  • 漠漠:形容模糊不清,含有淡淡的感觉。
  • 截断:阻断。
  • 凭阑伫:靠着栏杆静静地站着。
  • 离苦:离别的痛苦。
  • 分付:托付。

典故解析:

  • 海棠:自古以来,海棠花便是美丽与忧愁的象征,常与春天的离别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允平是宋代的一位词人,生活在南宋时期。其词风清新婉约,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常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优美的意象见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春季,正值花开之时,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与内心的忧愁,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点绛唇 其四》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内心的愁苦,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首句“莺语愁春”已将读者带入一种春日的氛围中,莺鸟的鸣叫与春天的生机相结合,却又蕴含着忧愁,暗示了诗人心中的不安与无奈。接着“海棠风里胭脂雨”,用极具视觉与触觉的意象描绘了海棠花如雨般的花瓣,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又隐含着春天的短暂与易逝。

“酒杯慵举”则表现了诗人对饮酒的倦怠,反映了一种内心的空虚与无奈。后面的“漠漠斜阳,截断愁来路”则在意象上进一步深化了这一层次,斜阳的微弱光线象征着希望的渺茫,而愁苦似乎无处可去,增添了离愁的沉重感。最后两句“凭阑伫,满怀离苦”,诗人倚靠栏杆,静静伫立,心中满是离别的苦楚,情感的表达愈加直接而真挚,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词在意象和情感的交织中,展现出一种清新而又深邃的美感,使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离愁的沉重相互碰撞的复杂情绪,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观察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莺语愁春:春天的鸟儿鸣叫却让人感到忧愁,暗示了春天的双重性。
  2. 海棠风里胭脂雨:海棠花在风中飘落,仿佛是红色的雨,描绘了春花的美丽与短暂。
  3. 酒杯慵举:对饮酒的懒散,反映出诗人心中的无奈与消沉。
  4. 闲扑亭前絮:悠闲地打扑亭前的柳絮,象征着轻松与无所事事。
  5. 漠漠斜阳:淡淡的斜阳,营造出一种朦胧与孤独的氛围。
  6. 截断愁来路:斜阳仿佛阻断了前方的愁苦之路,暗示着对未来的迷茫。
  7. 凭阑伫:倚靠栏杆静立,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回忆与沉思。
  8. 满怀离苦:心中充满了离别的痛苦,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9. 分付楼南鼓:将自己的情感托付于楼南的鼓声,显示出对情感宣泄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胭脂雨”比喻花瓣的红润,形象生动。
  • 拟人:莺鸟的鸣叫被赋予情感,使春天更具生气。
  • 对仗:如“凭阑伫”与“满怀离苦”的对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在美丽春天中,诗人却因离愁而感到深沉的痛苦与孤独,展现出春天的矛盾性和人生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春天的生命与希望。
  • 海棠:美丽而短暂,代表爱情与离别。
  • 酒杯:象征享乐与无奈。
  •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阑杆:象征着静思与回忆的场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莺语愁春”中的“愁”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忧愁
    C. 平静
    答案:B

  2. “酒杯慵举”中,诗人对酒杯的态度是?
    A. 兴奋
    B. 懒散
    C. 渴望
    答案:B

  3.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A. 春天的美好
    B. 离别的苦痛
    C. 自由的快乐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离别的愁苦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其风格更加细腻与婉约;而苏轼的《水调歌头》则在悲伤中更显豪放,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