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团儿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3:45:08

海棠经雨胭脂薄。

蝶魂殢、沉香睡觉。

露网蛛悬,芹泥燕污,谁理僮约。

画梁不展秋千索。

撼屈戍、金蟾齧钥。

玉女蜚廉,虚供洒扫,铅泪红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团儿 其一
作者: 周岸登 〔清代〕
海棠经雨胭脂薄。蝶魂殢沉香睡觉。露网蛛悬,芹泥燕污,谁理僮约。画梁不展秋千索。撼屈戍金蟾齧钥。玉女蜚廉,虚供洒扫,铅泪红阁。

白话文翻译:

海棠花经过雨水洗礼,显得更加娇嫩如胭脂般薄弱。蝴蝶的灵魂在沉香的气息中沉沉入睡。露水在蛛网中悬挂,芹菜泥污秽了燕子的巢穴,谁来理睬这些约定?画梁上秋千的绳索没有展开。金蟾被撼动,啃噬着钥匙。玉女在虚空中洒扫,红阁中流下铅一般的泪水。

注释:

  • 海棠:一种花,象征美丽和柔弱。
  • 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用来形容花的娇嫩。
  • 蝶魂:指蝴蝶的灵魂,寓意美丽与梦幻。
  • 沉香:一种香料,通常用于熏香,代表芳香的环境。
  • 露网:露水沾湿的蛛网。
  • 芹泥:泥土,表明环境的脏乱。
  • 画梁:装饰华丽的梁,象征富丽堂皇的环境。
  • 金蟾: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象征财富。
  • 玉女:指美丽的女子。
  • 铅泪:形容泪水沉重,似铅一般,暗示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岸登,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清丽的风格著称,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一个阴雨天,诗人通过描绘海棠花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个人情感的感慨。

诗歌鉴赏:

《玉团儿 其一》是周岸登的一首描绘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相结合的古诗。诗中通过海棠花的娇嫩与雨水的洗礼,揭示了自然界的美丽与脆弱。诗的开头便以“海棠经雨胭脂薄”展现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意境,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短暂与美丽的易逝。

接着,蝴蝶的灵魂在沉香中沉沉入睡,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这里的沉香不仅营造了气氛,也象征着内心的宁静和渴望。诗人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写,引导读者感受到一种孤独与寂寞,尤其是在“谁理僮约”这一句中,流露出对人际关系淡漠的感慨。

“画梁不展秋千索”则传达出一种无奈与梦幻破灭的感觉,秋千索未展,似乎象征着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已然逝去。接下来的金蟾与玉女的描绘,则暗示了对财富与美的追求,却又显得无力与苍白,尤其是“铅泪红阁”,泪水的沉重与红阁的华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象征着内心的苦楚。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结合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海棠经雨胭脂薄:海棠花在雨中显得娇弱,象征着短暂的美丽。
  2. 蝶魂殢沉香睡觉:蝴蝶在香气中沉睡,反映出一种梦幻的心境。
  3. 露网蛛悬,芹泥燕污:自然的脏乱与小鸟的巢穴被污染,体现了环境的变化。
  4. 谁理僮约:对人际关系的冷漠与无奈。
  5. 画梁不展秋千索:秋千未能展开,暗示失去的童年时光。
  6. 撼屈戍金蟾齧钥:金蟾被撼动,象征对财富的追求却显得无力。
  7. 玉女蜚廉,虚供洒扫:美丽女子在虚幻中忙碌,反映了生活的无奈。
  8. 铅泪红阁:泪水沉重,暗示悲伤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海棠比作胭脂,强调其娇嫩之美。
  • 拟人:蝴蝶的灵魂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露网蛛悬,芹泥燕污”,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沉重感。

意象分析:

  • 海棠:象征美丽与脆弱,代表青春的短暂。
  • 蝴蝶:象征梦幻与自由,反映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沉香:象征宁静与芳香,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金蟾:象征财富与追求,暗示对物质的渴望。
  • 玉女:代表美丽与理想,体现内心的追求与无奈。
  • 铅泪:象征悲伤与沉重,表达内心的苦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海棠经雨胭脂薄”中的“胭脂”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化妆品
    • C. 一种香料
  2. “谁理僮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热情
    • B. 冷漠
    • C. 怀念
  3. “铅泪红阁”中“铅泪”有何象征意义?

    • A. 喜悦
    • B. 悲伤
    • C. 幸福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过去的怀念。
  • 苏轼《水调歌头》:探讨人生哲理,表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