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松凌巨塔,修竹映空廊。
竟日闻虚籁,深山只此凉。
僧真生我静,水淡发茶香。
坐久东楼望,钟声振夕阳。
白话文翻译:
古老的松树高耸入云的大塔旁,修长的竹子映衬着空旷的走廊。
一整天都能听到空灵的音乐,深山之中只有这里最为凉爽。
僧人真正给我带来了宁静,淡淡的水中散发出茶香。
坐久了在东楼上远望,钟声在夕阳下悠然回荡。
注释:
字词注释:
- 凌:高耸,直冲云霄。
- 虚籁:空灵的音乐,指风声或其他自然声响。
- 深山:深远的山林。
- 淡:清淡,味道不浓。
- 发:散发,散出来。
- 钟声:寺庙里的钟声,通常在晨昏时分敲响。
典故解析:
- 慈恩寺塔:慈恩寺位于西安,著名的塔指的是大雁塔,是唐代著名的佛教建筑。
- 钟声:佛教寺庙的钟声常用于召集僧众,或作为时间的标志,象征着宁静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避暑的场景,可能是在慈恩寺塔下,表达他对自然环境的赞美与内心的宁静。唐代社会繁华,诗人常借避暑、游山玩水表达对世俗的逃避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避暑胜地,诗人在古松和修竹的映衬下,享受着深山的清凉和僧人的宁静。全诗的意象清新自然,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内心安宁的追求。开篇两句,通过对古松和修竹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的环境,展示了寺庙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听到空灵的自然声响,感受到深山的凉爽,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心境与对自然的融入。后两句则通过僧人的存在,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以及茶香带来的愉悦感受,最后以钟声结束,给人以时光流逝的感受,暗示着人生如梦,珍惜当下。整首诗意境深远,既有自然的美,又有哲理的思考,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松凌巨塔:古老的松树高耸入云,象征着岁月的沧桑与自然的伟岸。
- 修竹映空廊:修长的竹子映衬着空旷的走廊,描绘出一种恬静的环境。
- 竟日闻虚籁:整天听到空灵的音乐,表现出环境的清幽和诗人心灵的安宁。
- 深山只此凉:深山中只有这里最为凉爽,强调了这个特定地点的独特魅力。
- 僧真生我静:僧人的存在让诗人内心感到宁静,突显了人和自然的和谐。
- 水淡发茶香:淡淡的水中散发出茶香,暗示着生活的简单与美好。
- 坐久东楼望:在东楼上久坐远望,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沉思。
- 钟声振夕阳:钟声在夕阳下回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古松凌巨塔”,将松树与塔结合,形成一种宏伟的意象。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形成和谐的音律感。
- 拟人:如“僧真生我静”,赋予僧人以带来宁静的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内心安宁的追求与对世俗的逃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松:象征着沧桑与坚韧,代表着岁月的积淀。
- 修竹:象征着清雅与高洁,表现出一种向上的精神。
- 僧人:象征着智慧与内心的宁静。
- 钟声:象征着时间与人生的反思,带有哲理的意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古松”象征什么?
- A. 年轻
- B. 沧桑与坚韧
- C. 喧嚣
- D. 富贵
-
“竟日闻虚籁”中的“虚籁”指的是什么?
- A. 人声
- B. 空灵的音乐
- C. 物声
- D. 鸟鸣
-
诗中提到的“钟声”给人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 A. 喧闹
- B. 宁静与思考
- C. 无聊
- D. 忧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与刘得仁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王维的诗更强调孤独与哲理,而刘得仁则更关注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在意境上虽有相通之处,但风格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