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
时间: 2025-01-01 12:49: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汉武帝
富庶承文景,雄才奋武皇。
右文兴学校,威远服氐羌。
可惜居明盛,无能戒怠荒。
仙踪虚海上,战骨暴沙场。
佞喜江充用,忠难汲黯匡。
穷奢财用匮,虽悔亦何偿。
白话文翻译
汉武帝时期,国家富庶,文景之治的成果得以承继,雄才大略的皇帝奋发图强。
重视文化教育,兴办学校,威震远方,服从于氐族和羌族。
可惜在这明盛之时,无法警惕怠惰与荒废。
仙人的踪迹在虚无的大海上,战斗的遗骨暴露在沙场。
谄媚的江充被重用,忠诚的汲黯却难以施展才华。
奢侈的财物用尽,纵使后悔已晚,又能如何弥补呢?
注释
- 文景:指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 氐羌:古代边疆民族,汉武帝时期曾进行过征服和安抚。
- 佞喜:指谄媚的言辞或行为。
- 江充:汉武帝时期的权臣,以谄媚著称。
- 汲黯:忠臣,因不谄媚而遭受冷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载湉,清代诗人,生于清代中期,擅长诗词,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人物。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作者通过对汉武帝时期的回顾,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旨在警示后人。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汉武帝时代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在文化与军事上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揭示了权力中心的阴暗面。诗中提到的“富庶承文景”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繁荣,更是对文景之治的高度评价,显示了汉武帝在继承和发展上的努力。接着,作者提到“右文兴学校,威远服氐羌”,强调了汉武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外族的征服,展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然而,诗中也流露出对汉武帝晚年荒废政务的惋惜,“可惜居明盛,无能戒怠荒”,警示着权力和财富的诱惑会导致国家的衰败。“仙踪虚海上,战骨暴沙场”这两句,诗人通过对比仙人的逍遥与战斗遗骨的惨烈,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
最后,诗人以“穷奢财用匮,虽悔亦何偿”结束,警示后代对奢侈与贪婪的警惕,显示出一种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与对未来的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富庶承文景:指汉武帝继承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经济繁荣。
- 雄才奋武皇:称赞汉武帝为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 右文兴学校:强调他重视文化教育,兴办学校。
- 威远服氐羌:表明他对边疆民族的征服与安抚。
- 可惜居明盛:感叹在盛世之时,却不能自我警惕。
- 无能戒怠荒:表达对懈怠与荒废的无能为力。
- 仙踪虚海上:暗指仙人只在虚无之中,现实却是战争的惨烈。
- 战骨暴沙场:战斗中的尸骨暴露在沙场上,揭示战争的残酷。
- 佞喜江充用:谄媚者江充被重用,显示出权臣的腐败。
- 忠难汲黯匡:忠良之士汲黯却难以施展才华,表明政治的黑暗。
- 穷奢财用匮:奢侈的财物耗尽,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败。
- 虽悔亦何偿:即使后悔也无可挽回,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奈。
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鲜明的对比展现盛世与衰败,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汉武帝为主题,探讨了权力的成就与陷阱,呼唤对历史的反思与警惕,强调社会责任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文景:象征着文化与政治的繁荣。
- 仙踪:代表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战骨:象征战争的悲惨与无情。
- 佞臣:代表权力中心的腐败与谄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状况如何?
- A. 贫困
- B. 富庶
- C. 动荡不安
- D. 不明
-
诗中提到的“佞喜”是指什么?
- A. 忠诚的人
- B. 谄媚的言辞
- C. 英勇的将领
- D. 普通百姓
答案
- B. 富庶
- B. 谄媚的言辞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可以将《汉武帝》与杜甫的《登高》进行比较。两首诗都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但《登高》更侧重于个人的感慨与孤独,而《汉武帝》则注重政治与历史的评价。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汉武帝传》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