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一绝 / 食荔枝》

时间: 2025-01-04 13:11:46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 一作:不妨)

意思解释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白话文翻译:

在罗浮山下,四季如春,
卢橘和杨梅依次成熟。
我每天吃下三百颗荔枝,
甘愿长久地生活在岭南。


注释:

  • 罗浮山: 位于广东省,是道教名山,四季如春,环境优美。
  • 四时春: 指四个季节都如春天般温暖,形容气候宜人。
  • 卢橘: 一种柑橘类水果,代表岭南的特产。
  • 杨梅: 一种果实,生长于南方。
  • 日啖荔枝: 每天吃荔枝之意。
  • 不辞长作岭南人: 甘愿长久地生活在岭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期间,正值他生活条件艰难,但也因此得以接触自然、享受美食,表现了他对岭南自然风光和美食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岭南的自然风光与特产,表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态度。“罗浮山下四时春”开篇便为整首诗奠定了温暖而生机勃勃的基调,展现了岭南的独特魅力。接着通过“卢橘杨梅次第新”强调此地的丰饶,展现出自然界的生机与变化。

“日啖荔枝三百颗”则透露出诗人对荔枝的无限喜爱,三百颗的数量不仅夸张了荔枝的美味,也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享受与对美食的热情。最后一句“不辞长作岭南人”表达了他愿意在此地长久生活的心愿,尽管身处贬谪的困境,依然可以找到快乐和满足。

整首诗语言生动,意境优美,直接反映出苏轼的性格特征:豁达、乐观、对生活充满热情。诗中不仅有自然景物的描绘,还有人情味的流露,展示了他在逆境中对生活的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罗浮山下四时春”:描绘了罗浮山的美丽景色,四季如春,暗示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
    2. “卢橘杨梅次第新”:介绍岭南特产,表现出自然的丰饶与新鲜。
    3. “日啖荔枝三百颗”:强调对荔枝的喜爱,表现出一种享受生活的态度。
    4. “不辞长作岭南人”:愿意长久留在这里,表达对岭南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满足。
  • 修辞手法:

    • 夸张: “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夸张手法,突出荔枝的美味与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罗浮山下四时春”与“卢橘杨梅次第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在逆境中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态度,展示了他对自然美食的赞美和对岭南的归属感。


意象分析:

  • 荔枝: 象征美好生活,代表诗人对美食的享受。
  • 罗浮山: 象征理想的生活环境,代表山水之美与人文精神。
  • 四时春: 代表温暖、希望和活力,体现了自然的魅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的这首诗主要描绘了哪个地方的特产?
    • A. 北方
    • B. 岭南
    • C. 西南
    • D. 中原
  2. “日啖荔枝三百颗”中的“啖”字意思是?
    • A. 吃
    • B. 喝
    • C. 玩
    • D. 赏
  3. 诗中提到的“罗浮山”是哪个省的名山?
    • A. 四川
    • B. 广东
    • C. 福建
    • D. 湖南

答案:

  1. B. 岭南
  2. A. 吃
  3. B. 广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夜喜雨》

诗词对比:

  • 苏轼李白的作品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更偏向于豪放与壮丽,而苏轼则更多展示了细腻和人情味。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共同展现了宋代诗坛的繁荣。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