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淮》
时间: 2025-01-04 12:56:3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过淮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朝离新息县,初乱一水碧。
暮宿淮南村,已渡千山赤。
麏鼯号古戍,雾雨暗破驿。
回头梁楚郊,永与中原隔。
黄州在何许,想像云梦泽。
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
但有鱼与稻,生理已自毕。
独喜小儿子,少小事安佚。
相従艰难中,肝肺如铁石。
便应与晤语,何止寄衰疾。
时家在子由处,独与儿子迈南来。
白话文翻译:
早晨离开新息县,初见那碧绿的河水。
傍晚宿于淮南村,已渡过千山,山色如赤。
鹿和松鼠在古老的烽火台上鸣叫,
雾雨中,驿站的景象变得暗淡。
回头望去,梁楚的乡郊,永远与中原隔绝。
黄州在何方,想象着云梦泽的模样。
我的一生如同寄居,最初并不选择去处。
只要有鱼和稻,生理便能自足。
我独自欣喜于小儿子,少时生活安逸。
在艰难中相伴,心肝肺腑如铁石。
即使应与人谈心,何止是寄托衰老的疾苦?
此时家在弟弟子由那边,独自和儿子南来。
注释:
- 新息县:地名,今属河南省。
- 淮南村:地名,位于淮河附近。
- 麏鼯:小鹿和松鼠,象征自然与生命。
- 古戍:古老的烽火台,指示边防。
- 云梦泽:古代著名的沼泽地,象征悠远的记忆。
- 鱼与稻:象征生活的基本保障。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之气,又有细腻情怀。
- 创作背景:苏轼在政治生涯中经历多次贬谪,诗作往往反映其内心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思考。这首诗作于他贬黄州时期,表现了在艰难环境中对生活的执着与热爱。
诗歌鉴赏:
《过淮》是苏轼在贬黄州途中写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诗开篇以清新的水景描绘出初离新息的景象,接着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出从早到晚的变化,表现出旅行的疲惫与思乡之情。诗中“黄州在何许,想像云梦泽”,不仅是对家乡的思念,也隐含了对于人生的哲理思考。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以“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表达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虽身处逆境,但他明白生活的意义在于心灵的充实。最后,他对小儿子的喜爱和对艰难生活的共同承受,展示了一种深厚的亲情与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鲜明,既有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有对自然与家园的深切思念,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思想深度与情感广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朝离新息县”:清晨离开新息,开启旅途。
- “初乱一水碧”:初见河水碧绿,清新而混乱,暗示心情的复杂。
- “暮宿淮南村”:傍晚停留在淮南村,继续旅途的孤独感。
- “已渡千山赤”:已渡过千山,山色如赤,隐喻艰难与疲惫。
-
修辞手法:
- 对比:早晚景象的对比,突出时间流逝与心境变化。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
-
主题思想: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思念,展现出在逆境中仍旧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水:象征生命与流动,代表苏轼的旅途与心境。
- 山:象征艰难与阻隔,暗示人生的坎坷。
- 鱼与稻:象征生活的基本保障,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满足与珍惜。
互动学习:
-
选择题:
-
诗中提到的“云梦泽”是指: A. 一种鱼类
B. 古代沼泽地
C. 一座山 -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消极
B. 绝望
C. 积极向上
-
-
填空题:
- 诗中“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表达了对__的思考。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对__与生活的热爱。
-
判断题:
- 苏轼在诗中只表达了对自然的描写。 (对/错)
- 诗中提到的“鱼与稻”象征了生活的基本保障。 (对/错)
答案:
- B
- C
- 思想
- 家乡
- 错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另一首表现人生哲理的诗作。
-
诗词对比: 比较李白的《将进酒》与苏轼的《过淮》,两者均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命运的思考,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放,苏轼则更显细腻与哲思。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