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巫山庙上下数十里有乌鸢无数取食于行舟之上
群飞来去噪行人,得食无忧便可驯。
江上饥乌无足怪,野鹰何事亦频频。
白话文翻译:
巫山庙周围数十里有无数的乌鸢在行舟上觅食。
它们成群飞来飞去,喧闹不已,得食无忧便可以驯服。
在江面上,饥饿的乌鸦让我感到无足为怪,
而野鹰又何以频频出没呢?
注释:
- 巫山庙: 是指位于巫山的庙宇,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宗教意义。
- 乌鸢: 指一种乌黑的鸟类,通常指乌鸦或类似的鸟。
- 群飞来去: 形容鸟儿们成群结队地飞翔,表现出活泼的景象。
- 得食无忧: 食物充足,不用担心饥饿。
- 江上饥乌: 指在江面上饥饿的乌鸦,暗示生态环境的变化。
- 野鹰: 指一种野生的猛禽,通常捕食其他小动物。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巫山”常与古代文人雅士的游览和神话传说有关。巫山庙作为文化和信仰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乌鸦在古代文学中常被视为不吉之鸟,但在此诗中,苏轼似乎在强调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与生态平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汉族,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又有细腻的情感,是宋词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晚年的某次游历,反映了他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在诗中,他通过身边的乌鸦和野鹰,表达了对生存与生态的关注,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巫山庙附近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态的细致观察。乌鸦作为一种生活在水边的鸟类,象征着自然界的常态与生存法则。诗中的“群飞来去噪行人”不仅描绘了鸟儿们的喧闹,也暗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得食无忧的乌鸦,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界中的生存竞争与适应。而“江上饥乌无足怪”则引发读者思考,饥饿的鸟儿不应被视为奇怪,而是自然法则的体现。最后,野鹰的频频出现,与乌鸦的生活形成对比,突出生态的丰富与复杂。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也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态平衡的思考,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巫山庙上下数十里有乌鸢无数取食于行舟之上:
- 描述了巫山庙周围的自然景象,乌鸦在行舟上觅食,展现出一种生动的自然气息。
-
群飞来去噪行人:
- 乌鸦成群飞翔,喧闹不已,描绘了热闹的场景,给人一种生动的感觉。
-
得食无忧便可驯:
- 乌鸦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能够被驯化,反映了生存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
江上饥乌无足怪:
- 饥饿的乌鸦在江面上活动,表明了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状态。
-
野鹰何事亦频频:
- 反映了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其他生物(如野鹰)的活动,形成了生态多样性。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乌鸦”比喻自然界中的生存法则。
- 拟人: 乌鸦被描绘成有情感的生物,表现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 对仗: 诗句之间用词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乌鸦的生活状态,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影响,展现了自然的循环与和谐。
意象分析:
- 乌鸦: 代表生存的艰辛与适应能力。
- 野鹰: 象征力量与自由,反映生态的多样性。
- 江: 自然的流动与生命的源泉,象征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巫山庙附近的鸟类主要是哪些? A) 鹰
B) 乌鸦
C) 麻雀
D) 鸳鸯 -
诗中提到的“得食无忧”指的是什么现象? A) 饥饿
B) 生态平衡
C) 生存竞争
D) 生活富足 -
诗中“野鹰何事亦频频”表达了什么? A) 野鹰的数量减少
B) 自然界的生物丰富多样
C) 人类对动物的影响
D) 乌鸦的习性
答案:
- B) 乌鸦
- B) 生态平衡
- B) 自然界的生物丰富多样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李白《庐山谣》与苏轼的作品均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活力,但李白更偏向于抒发个人情感,而苏轼则关注生态的和谐与生存的哲思。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苏轼诗文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