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张湛然兄弟所居壁时谒之不见》

时间: 2025-01-19 20:07:28

乐全老子如星日,真一仙人似凤鸾。

早岁光明均照耀,异时文彩避高寒。

低回气类追千劫,邂逅风流得二难。

环堵萧然清彻骨,却疑深雪卧袁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乐全老子如星日,真一仙人似凤鸾。
早岁光明均照耀,异时文彩避高寒。
低回气类追千劫,邂逅风流得二难。
环堵萧然清彻骨,却疑深雪卧袁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张湛然兄弟的高洁品格与清静生活,赞美他们如星日般的光辉与灵动。诗人回忆他们年轻时的光辉灿烂,而如今则隐居避世,远离尘嚣。诗中表达了对兄弟的向往与敬仰,尽管相见困难,但仍感受到他们那份清新脱俗的气质,似乎在深雪中安静地卧着,令人心生敬意。

注释

  • 乐全老子:指道教的老子,象征智慧与清净。
  • 真一仙人:指代真正的仙人,强调其非凡的境界。
  • 光明均照耀:形容年轻时的才华与活力。
  • 文彩避高寒:形容才华在艰难环境下渐渐隐退。
  • 低回气类追千劫:表现出对过往的追忆和感慨。
  • 环堵萧然:形容环境清幽、简朴。
  • 深雪卧袁安:袁安是古代隐士,象征隐居与超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仪,宋代诗人,以词和诗闻名于世。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的情感,风格清新脱俗,常具有哲学思考。他的诗作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之仪访问张湛然兄弟之时,然而未能如愿见面。诗中流露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现出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李之仪的《题张湛然兄弟所居壁时谒之不见》是一首充满哲思和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张湛然兄弟的描绘,展现了隐士生活的高洁与清静。开篇以“乐全老子如星日”引入,形象地表现出兄弟二人的智慧与风度,接着“真一仙人似凤鸾”则进一步升华了其人格魅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精神冲击。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回忆他们早年的光辉岁月,透过“早岁光明均照耀”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兄弟二人选择隐居,逃避世俗的纷扰,诗人对这种选择的理解与赞同在字里行间流露无遗。“低回气类追千劫”,更是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仿佛在追溯自己与朋友的过往。

全诗结尾一句“却疑深雪卧袁安”,用袁安隐士之名,映衬出兄弟的深邃与超然,令人心生敬仰。诗中既有对友人的思念,也有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李之仪对友谊与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乐全老子如星日:比喻张兄弟的智慧与品德,似星辰和太阳般明亮。
  2. 真一仙人似凤鸾:表明他们的气质高远、超脱,像神话中的凤和鸾,象征和谐与尊贵。
  3. 早岁光明均照耀:回忆他们年轻时的辉煌,共同的才华照耀着周围。
  4. 异时文彩避高寒:随着时光推移,才华逐渐隐退,选择避世。
  5. 低回气类追千劫:表达对往昔的追忆,感叹人生的变迁。
  6. 邂逅风流得二难:虽然想见面,但却困难重重。
  7. 环堵萧然清彻骨:隐居的环境清幽,内心也因此清净。
  8. 却疑深雪卧袁安:最后以袁安作比,喻指隐士的安宁与超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乐全老子如星日”,将人比作星日,突显其光辉。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运用对仗,增强了音韵的和谐美。
  • 象征:使用“凤鸾”等意象,象征高洁与美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张湛然兄弟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探讨了人生、友谊与生活的哲学思考,展现了高尚的品德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星日:象征光明与智慧,代表着生命的活力。
  • 凤鸾:象征高贵与美好,代表着理想的境界。
  • 深雪:象征清净与超然,代表着一种隐居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乐全老子如星日”中的“乐全”指的是?

    • A. 一位哲学家
    • B. 道教老子
    • C. 一位隐士
    • D. 一位政治家
  2.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追求财富
    • B. 友谊与隐逸生活
    • C. 对世俗的抱怨
    • D. 对权力的渴望
  3. “环堵萧然清彻骨”中的“环堵”指代的是?

    • A. 一种饮食
    • B. 简朴的住房
    • C. 宽敞的庭院
    • D. 一片森林

答案

  1. B. 道教老子
  2. B. 友谊与隐逸生活
  3. B. 简朴的住房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在李之仪的诗作中,隐士的生活与友谊的描写与陶渊明的《饮酒》有着相似的主题。两者都强调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但李之仪更注重友谊的珍视与对过去的追忆,而陶渊明则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与自我的追求。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对于生活态度的不同侧重点。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李之仪诗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