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宣上人游方》

时间: 2025-01-04 07:29:16

七轴莲经诵已通,定将何事作家风。

当知法界重重意,尽在云游步步中。

金臂见时犹是妄,玉毫光处未为功。

路头全记文殊指,须着工夫子细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宣上人游方
李之仪

七轴莲经诵已通,
定将何事作家风。
当知法界重重意,
尽在云游步步中。
金臂见时犹是妄,
玉毫光处未为功。
路头全记文殊指,
须着工夫子细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宣上人游方的祝福和期望。诗中提到他已经诵读了七轴莲经,但生活中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法界的深奥含义在于,每一步的云游都是在探索和领悟。诗人指出,看到金臂(象征外在的虚妄)并不足以算真正的成就,而只有在玉毫光耀(象征内心的智慧)之处,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功德。最后,提醒他要牢记文殊菩萨的指引,努力精进,深入探索。

注释:

  • 七轴莲经:指的是一种佛教经典,表示诗人对佛教经典的熟悉和修行的深度。
  • 法界:佛教用语,意指宇宙和一切存在的真相。
  • 金臂:象征外在的虚妄和表象。
  • 玉毫光:象征内心的智慧和真实的功德。
  • 文殊:文殊菩萨,智慧的象征,常被信徒崇拜以求得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仪,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著有多首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对佛教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之仪在送别宣上人之际所作,表达了他对朋友游方的祝福以及对修行的思考,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佛教和修行的重视。

诗歌鉴赏:

李之仪的《送宣上人游方》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透过诗人对佛教经典的领悟,表达出对人生修行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以“七轴莲经”引入,说明宣上人已在修行的路上走得很远,诵读经典已成为他的习惯。然而,诗人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探讨“法界重重意”,从而引导宣上人理解到,修行之路并非单一,而是层层递进的智慧探索。

在诗的中间部分,李之仪以“金臂见时犹是妄,玉毫光处未为功”来对比外在的虚妄与内在的真实,提倡内心的修行比外在的表现更为重要。最后,他提到文殊菩萨的指引,告诫宣上人要在行走中不断精进,深入思考。整首诗用词简练却意蕴深远,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关怀与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七轴莲经诵已通:指宣上人已经熟读了佛教经典,表明其修行的基础。
  2. 定将何事作家风:暗示在修行之余,还需要关注家庭和社会责任。
  3. 当知法界重重意:领悟法界的深意是修行的关键。
  4. 尽在云游步步中:修行和领悟在于每一步的实践和体验。
  5. 金臂见时犹是妄:看到外表的成就并不是真正的成功。
  6. 玉毫光处未为功:真正的功德在于内心的智慧和领悟。
  7. 路头全记文殊指:要牢记文殊菩萨的教诲与指引。
  8. 须着工夫子细穷:强调深入思考和认真修行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比:如金臂与玉毫光的对比,强调内外修行的不同。
  • 象征:金臂和玉毫光分别象征外在的虚妄与内心的真实。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主题在于强调修行的重要性和内心的智慧,鼓励人们在外在的修行和生活中,始终保持对内心真实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莲经:象征净化与智慧。
  • 法界:象征宇宙的真理和一切存在的意义。
  • 金臂:外在的虚妄与表象。
  • 玉毫光:内心的智慧与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之仪的《送宣上人游方》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外在的成功
    B. 内心的修行
    C. 家庭责任
    D. 社会地位

  2. 在诗中,“金臂”与“玉毫光”象征什么? A. 物质与精神
    B. 名声与财富
    C. 外表与内心
    D. 成就与失败

  3. 文殊菩萨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学识与智慧
    B. 权力与地位
    C. 财富与荣华
    D. 战斗与胜利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哲理,但更侧重于自然的壮阔与人心的渺小;而李之仪的《送宣上人游方》则专注于内心的修行与智慧的追求,体现出一种深邃的佛教哲学。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李之仪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