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林文翰舍人 其三》

时间: 2025-01-08 22:13:19

蔓延贼势正猖披,大厦真非一木支。

民不聊生嗟已晚,天如此醉醒何时。

投胶莫止黄河浊,破产难求博浪锥。

自愧杜陵空痛哭,先鞭望汝快驱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蔓延贼势正猖披,大厦真非一木支。
民不聊生嗟已晚,天如此醉醒何时。
投胶莫止黄河浊,破产难求博浪锥。
自愧杜陵空痛哭,先鞭望汝快驱驰。

白话文翻译

贼寇的势力正肆无忌惮地蔓延,大厦的安全不是一根木头所能支撑。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叹息声早已响起,而何时才能醒悟?
投放胶水也无法阻止黄河的浑浊,破产后难以再寻求博浪锥的庇护。
我在杜陵只能徒然痛哭,心中希望你能快些赶来相助。

注释

  • 蔓延:扩展、延伸。
  • 贼势:指盗贼或敌人的势力。
  • 猖披:猖狂而肆意地侵扰。
  • 大厦:指国家或社会的基石,实际上是比喻。
  • 聊生:勉强生存。
  • :叹息。
  • 醉醒:比喻沉迷于现状不知觉,醒来时已为时已晚。
  • 投胶:比喻无效的补救措施。
  • 博浪锥:传说中的武器,象征希望和力量。
  • 杜陵:指杜甫的故乡,象征悲痛和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肇兴(清代),其生平较少记录,主要以诗作见长,作品多反映时局和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不安,贼寇横行,民众生活困苦,诗人通过此诗表达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在国家危难时刻的深切忧虑与责任感。首句“蔓延贼势正猖披”,直接点明了贼寇的猖狂,令人感觉到社会的动荡不安。接下来的“大厦真非一木支”则表明了国家根基的脆弱,暗喻国家大厦的岌岌可危,仿佛一根木头就能轻易推倒。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在“民不聊生嗟已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流露出无奈与哀伤。

“天如此醉醒何时”则是对时局的无奈感叹,诗人渴望能有一个改变的时刻,而这种希望似乎遥不可及。“投胶莫止黄河浊”用黄河的浑浊作为比喻,表达出即使做出补救措施也无济于事的失望。“破产难求博浪锥”则用历史典故来表现失去希望的无奈。最后一句“自愧杜陵空痛哭”,深表诗人对国家、对人民无力相助的自责与痛苦,充满了悲壮的情感。

整首诗言辞凝练,情感真挚,深刻反映了作者对时局的悲观态度以及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蔓延贼势正猖披:描绘贼寇的势力正在扩张,社会动荡不安。
  2. 大厦真非一木支:比喻国家根基薄弱,无法支撑。
  3. 民不聊生嗟已晚:民众生活困苦,发出叹息,表明情况已经严重。
  4. 天如此醉醒何时:对现状的无奈,期盼能有改变的时刻。
  5. 投胶莫止黄河浊:比喻补救措施无效,问题依然存在。
  6. 破产难求博浪锥:象征失去希望,无法再寻求力量。
  7. 自愧杜陵空痛哭:自责无力帮助国家和人民,表达悲痛情感。
  8. 先鞭望汝快驱驰:表达对他人的期待,希望能快些来帮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社会动荡比作黄河的浑浊。
  • 对仗:如“民不聊生”和“天如此醉醒”,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
  • 排比:多次使用“难求、莫止”等词,强调无奈和绝望。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危机的深切忧虑和对人民困苦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责任感和呼唤改变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贼势:象征社会动乱。
  • 大厦:国家的象征,代表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 黄河:代表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同时也是动荡的象征。
  • 博浪锥:象征希望与力量的工具。
  • 杜陵:杜甫的故乡,象征悲痛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贼势”指的是: A. 土匪的势力
    B. 自然灾害
    C. 外敌入侵
    D. 政府腐败

  2. “大厦真非一木支”表达了什么含义? A. 国家强大
    B. 国家脆弱
    C. 国家繁荣
    D. 国家稳固

  3. 诗人对“杜陵”的感情是: A. 失落与痛苦
    B. 自豪与骄傲
    C. 无所谓
    D. 幸福与快乐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国家动荡和民众苦难的主题。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

诗词对比

  • 陈肇兴的《寄林文翰舍人 其三》与杜甫的《兵车行》:两者均关注民生疾苦,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忧虑,体现了古代诗人在动乱时代对人民命运的关切与自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传记》
  • 《古代诗词鉴赏》
  • 《杜甫与李白的诗歌比较研究》

通过以上结构,用户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寄林文翰舍人 其三》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