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日宿西禅院
作者: 潘阆 〔宋代〕
此地绝炎蒸,深疑到不能。
夜凉如有雨,院静若无僧。
枕润连云石,窗明照佛灯。
浮生多贱骨,时日恐难胜。
白话文翻译:
在这儿炎热的天气几乎没有,令人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到了别的地方。夜晚凉爽得像是下过雨,庭院里静悄悄的,似乎没有僧人在此。枕边的石头湿润得像是连着云层,窗子明亮地照耀着佛灯。人生中有太多卑微的存在,恐怕时间的流逝很难承受。
注释:
字词注释:
- 绝炎蒸:这里的“绝”表示没有,“炎蒸”指的是炎热的蒸气,合起来意为没有炎热的蒸气。
- 深疑到不能:深深地怀疑自己是否到了这里。
- 夜凉如有雨:夜晚的凉爽似乎像是下过雨一样。
- 院静若无僧:院子静悄悄的,仿佛没有僧人。
典故解析:
- 西禅院:可能是指某个著名的寺庙,反映了作者的修行心态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阆,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擅长词作,风格清新脱俗。他的诗词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夏日,可能是作者在寺庙中避暑、修行的经历,反映了他对宁静环境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夏日宿西禅院》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清凉而宁静的寺庙夜景,诗中流露出一种清幽的境界和对人生的感慨。诗的开头用“此地绝炎蒸”表现出避暑的效果,接着“夜凉如有雨”,进一步渲染了夜的凉意,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随后的“院静若无僧”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而宁静的氛围,似乎在隐喻着一种内心的安宁与孤独。
“枕润连云石,窗明照佛灯”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与宗教信仰结合,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佛教文化的尊重。最后两句“浮生多贱骨,时日恐难胜”则是诗人对生命的感慨,意识到人生的短暂和脆弱,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和珍惜。这种从宁静中升华出的哲理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此地绝炎蒸:在这里没有炎热的气息,给人一种凉快的感觉。
- 深疑到不能:如此凉爽的环境让人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到了这里。
- 夜凉如有雨:夜晚的凉意如同下过雨,清新怡人。
- 院静若无僧:院子静悄无声,仿佛没有僧人在此。
- 枕润连云石:枕头湿润,像是与云层相连,表现出环境的湿润。
- 窗明照佛灯:窗户明亮,照亮了佛灯,增添了一种神圣感。
- 浮生多贱骨:人生短暂且多艰辛,常常是卑微的存在。
- 时日恐难胜:时间流逝,生命短暂,难以支撑。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夜凉如有雨”比喻夜晚的凉爽,增强了诗意。
- 对仗:如“枕润连云石,窗明照佛灯”形成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静谧的寺庙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生命短暂和脆弱的思考,展现了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炎蒸:象征夏日的炎热与不适。
- 夜凉:象征宁静与舒适。
- 佛灯:代表宗教信仰与内心的宁静。
- 浮生:象征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夜凉如有雨”意指什么? A. 夜晚下雨
B. 夜晚凉爽
C. 夜晚闷热
答案: B -
“浮生多贱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何种看法? A. 人生美好
B. 人生短暂艰辛
C. 人生富贵
答案: B -
诗中提到的“西禅院”主要象征着什么? A. 喧闹
B. 宁静与修行
C. 生活的繁忙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山中问答》 - 王维
诗词对比: 《夏日宿西禅院》与王维的《山中问答》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王维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潘阆则更突出了内心的宁静与生命的脆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潘阆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