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扬秋日牡丹因寄六合县尉郭承范》

时间: 2025-01-19 13:42:34

绕栏忽见思傍徨,造化功深莫可量。

稼艳算无三月盛,残红更向九秋芳。

万家珠翠还争赏,一郡笙歌又是狂。

惆怅东篱下黄菊,有谁来折泛瑶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维扬秋日牡丹因寄六合县尉郭承范
潘阆 〔宋代〕

绕栏忽见思傍徨,
造化功深莫可量。
稼艳算无三月盛,
残红更向九秋芳。
万家珠翠还争赏,
一郡笙歌又是狂。
惆怅东篱下黄菊,
有谁来折泛瑶觞。

白话文翻译:

绕着栏杆,忽然看到牡丹,心中思绪纷乱;
大自然的造化之功,深奥而无法估量。
春天的繁华难以比拟这三月的盛景,
而如今的残红,依旧在九秋的芳香中。
万家灯火璀璨,争相欣赏这美景,
整座城市的笙歌声中又是一片狂欢。
我在东篱下惆怅,黄菊盛开,
却不知有谁能来折一枝,倾杯于瑶觞。

注释:

  • 绕栏:围绕栏杆,指在牡丹花旁徘徊。
  • 思傍徨:思绪纷乱、犹豫不决。
  • 造化:指自然界的造物能力。
  • 稼艳:指春天的繁茂与艳丽。
  • 残红:指尚存的牡丹花瓣。
  • 九秋芳:形容九月的秋天依然有花香。
  • 珠翠:形容华丽的饰品和装饰。
  • 笙歌:指乐器和歌声,形容欢乐的气氛。
  • 惆怅:忧伤、失落。
  • 东篱:指东边的篱笆,借指隐居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阆,宋代诗人,以擅长咏物抒情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秋日,诗人寄情于牡丹,表达了对美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惆怅。诗中提到的六合县尉郭承范,可能是潘阆的友人,借此寄情于友。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秋日的牡丹,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思念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开头“绕栏忽见思傍徨”,以直接的视觉感受引入,瞬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思绪纷乱的场景。接着,诗人通过“造化功深莫可量”表达了对自然造化的敬畏,反映出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稼艳算无三月盛,残红更向九秋芳”两句,既有对春天盛景的怀念,也暗示了秋天的凋零,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接下来的“万家珠翠还争赏,一郡笙歌又是狂”,描绘出一幅繁华热闹的场景,这种欢庆与诗人内心的惆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令人深思。

最后一句“有谁来折泛瑶觞”更是将个人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友情和美好时光的渴望与失落。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还深刻反映了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具有深邃的哲理与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绕栏忽见思傍徨:徘徊于栏杆旁,看到牡丹花,心中充满了思绪与犹豫。
  2. 造化功深莫可量:造化的力量深邃无比,无法用言语来衡量。
  3. 稼艳算无三月盛:春天的艳丽盛景比起此刻的秋日显得更加辉煌。
  4. 残红更向九秋芳:残余的红色花瓣依然在九月的秋日中散发着芳香。
  5. 万家珠翠还争赏:万家灯火辉煌,大家争相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6. 一郡笙歌又是狂:整个城市的笙歌声中充满了欢愉的气氛。
  7. 惆怅东篱下黄菊:在东边的篱笆下,出现了我对黄菊的惆怅。
  8. 有谁来折泛瑶觞:不知有谁能来折一枝花,与我共饮美酒。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造化功深”暗示自然的伟大。
  • 对仗:如“万家珠翠”与“一郡笙歌”形成对比,增强了节奏感。
  • 拟人:将自然与情感结合,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秋日的牡丹,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呈现出一种对比鲜明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牡丹:象征富贵与美丽,代表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黄菊:象征淡泊与高洁,暗示诗人的孤独与惆怅。
  • 瑶觞:象征美酒与友情,表达人际间的情感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绕栏忽见思傍徨”中的“思”指的是什么? A. 视觉
    B. 情感
    C. 动作

  2. 诗中提到的“万家珠翠”主要描绘了什么场景? A. 自然景色
    B. 人们的欢乐
    C. 秋日的凋零

  3. “惆怅东篱下黄菊”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欢喜
    B. 忧伤
    C. 愤怒

答案:

  1. B. 情感
  2. B. 人们的欢乐
  3. B. 忧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探讨秋日的孤独与感慨。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进行对比,探讨两位诗人对美与人生的不同理解与表达。杜甫的诗中更多地呈现出对亲情的思念,而潘阆则侧重于自然美的感受与个人情感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