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暮同钱待之孝廉王敦初上舍法源寺看牡丹次二君即事有作用昌黎山石韵》
时间: 2024-12-31 03:21: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暮同钱待之孝廉王敦初上舍法源寺看牡丹次二君即事有作用昌黎山石韵
海棠开过花事微,春光婪尾如电飞。
天公意恐春寂寞,故遣洛阳花态肥。
昨日犹看苞未坼,入门差觉游人稀。
老僧走告忽惊喜,今朝吐色堪疗饥。
咄咄真有逼人意,霞光锦烂排窗扉。
便有无穷蜂与蝶,齐声喧出香霏霏。
深色一丛栽得地,属僧裁幔张重围。
臭兰连璧偕胜友,午风暄软吹春衣。
慈恩深红虽可爱,大畚舁之太不鞿。
惟当日日过竹院,春光莫放匆匆归。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海棠花已经开过,花事已经不再热闹,春光在尾声中如电般飞逝。
天公怕春天寂寞,所以派来洛阳的花儿显得丰腴。
昨天我还看到花苞没有绽放,今天一走进门却觉得游人稀少。
老和尚走来告诉我,忽然让我感到惊喜,今天的花色令人心满意足。
啊,真有一种令人心醉的感觉,霞光照耀着窗扉,锦缎般的美丽。
无数的蜜蜂和蝴蝶齐声欢叫,香气弥漫在空气中。
一丛深色的花栽在地上,和尚特意为它裁剪了帷幔。
臭兰与美玉相伴,午风温暖轻柔地吹拂着春装。
虽然慈恩花的深红色十分可爱,但大铲子把它们都挖出来了。
我只希望每天都能走过竹院,春光别再急匆匆地回去。
注释
- 海棠:一种花卉,寓意春天。
- 婪尾:形容春光将尽,欲言又止。
- 洛阳花:特指牡丹,象征繁华。
- 苞未坼:花苞尚未绽放。
- 老僧:寺庙中的和尚。
- 慈恩:慈恩寺,指代寺庙的花。
- 大畚舁:形容大铲子,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破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学闵,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其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为题材,具有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春暮时节,诗人与友人游览法源寺,观赏牡丹,借此表达对春天的眷恋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开头两句以海棠花的凋谢为引,点出春天将尽、花事微弱的氛围,进而引入洛阳牡丹的丰盈,体现了自然的对比之美。诗中通过老僧的惊喜反应,传达了春天的生命力与希望。
整首诗的意象丰富,描绘了花、蜂、蝶的和谐共生,传达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春日气息。最后几句则显露出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惋惜,呼唤着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诸如比喻、拟人等,使得画面生动而富有情感,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春日氛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棠开过花事微:海棠花已开过,春天的花事显得微不足道。
- 春光婪尾如电飞:春光即将结束,如电般迅速流逝。
- 天公意恐春寂寞:天公怕春天孤寂。
- 故遣洛阳花态肥:因此送来丰腴的洛阳花。
- 昨日犹看苞未坼:昨天还看见花苞未开放。
- 入门差觉游人稀:一进门便觉得游人稀少。
- 老僧走告忽惊喜:老和尚走来告诉我,令我突然惊喜。
- 今朝吐色堪疗饥:今天花色绽放,让人心满意足。
- 咄咄真有逼人意:啊,真有一种令人心醉的感觉。
- 霞光锦烂排窗扉:霞光照耀着窗扉,美丽如锦。
- 便有无穷蜂与蝶:无数的蜜蜂和蝴蝶。
- 齐声喧出香霏霏:齐声欢叫,香气弥漫。
- 深色一丛栽得地:一丛深色的花栽在地上。
- 属僧裁幔张重围:和尚裁剪帷幔,特意为它围住。
- 臭兰连璧偕胜友:臭兰与胜友相伴。
- 午风暄软吹春衣:午风轻柔,吹拂着春装。
- 慈恩深红虽可爱:慈恩花的深红色十分可爱。
- 大畚舁之太不鞿:大铲子将它们挖出,令人惋惜。
- 惟当日日过竹院:我只希望每天能走过竹院。
- 春光莫放匆匆归:希望春光不要匆匆离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光比作电,强调其迅速流逝。
- 拟人:将天公赋予人情,传达对春天的关爱。
- 对仗:如“蜂与蝶”、“香霏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花卉景象,表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春光流逝的惋惜,传达出一种珍惜时光、热爱生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棠: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美好与短暂。
- 洛阳花:牡丹,象征繁荣与富贵。
- 蜂与蝶: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美。
- 春光:象征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春暮同钱待之孝廉王敦初上舍法源寺看牡丹次二君即事有作用昌黎山石韵》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曹学闵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洛阳花”指的是哪种花? A. 玫瑰
B. 牡丹
C. 菊花 -
诗人对春天流逝的态度是?
A. 开心
B. 惋惜
C.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诗词对比
对比曹学闵的《春暮同钱待之孝廉王敦初上舍法源寺看牡丹次二君即事有作用昌黎山石韵》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表达了对春天的依恋与自然的赞美,但曹学闵侧重于花卉的细腻描绘,而白居易则着眼于草木的生机与离别的感伤,显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