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夜》

时间: 2025-01-04 08:35:30

羁游偶值上元时,莲艳烧空照锦溪。

堂上珠帘如水浸,庭前鳌架与山齐。

风传鼓吹春声闹,雨遏笙歌夜语低。

自笑蓬窗勤苦士,何当太乙为燃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正月十四夜
施枢 〔宋代〕

羁游偶值上元时,
莲艳烧空照锦溪。
堂上珠帘如水浸,
庭前鳌架与山齐。
风传鼓吹春声闹,
雨遏笙歌夜语低。
自笑蓬窗勤苦士,
何当太乙为燃藜。

白话文翻译

在外游历恰逢元宵佳节,
莲花的艳丽照亮了锦溪。
堂前的珠帘如同流水般浸湿,
庭院中的鳌架与高山齐平。
微风中传来鼓乐声,春意盎然;
细雨中笙歌声低低传来。
我自嘲蓬窗中的勤苦书生,
何时才能像太乙一样享受盛宴?

注释

字词注释:

  • 羁游:指被拘束在外的游历。
  • 上元:指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 莲艳:指莲花的艳丽。
  • 珠帘:用珠子串成的帘子,形容华丽。
  • 鳌架:一种架子,古代用以放置船的架子。
  • 太乙:指道教的太乙真人,象征长生和享乐。

典故解析:

  • 上元: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团圆和欢乐。
  • 太乙:在道教中,太乙真人被视为长生者,象征超脱世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枢,字宗孟,北宋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描写生活情趣和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正月十四夜,正值元宵节前夕,表达了诗人对节日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身处艰苦环境的自嘲和无奈。

诗歌鉴赏

《正月十四夜》是一首描写元宵佳节的诗,诗人在外游历,恰逢此佳节,心中充满了对节日的向往与思索。诗的开头以“羁游”引入,表达了身在外地的孤独感,与元宵热闹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接着以“莲艳烧空照锦溪”描绘了节日的美丽景象,鲜艳的莲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溪水,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节日的气氛。

诗中“堂上珠帘如水浸”描绘了室内的华丽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喜庆。庭前的“鳌架”与高山齐平,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春风中传来的鼓乐声和细雨中的笙歌,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欢快。

最后两句则转向诗人的内心独白,自嘲身为“勤苦士”,表明虽然外界热闹繁华,但自己却无缘享受。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也让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思考,既有对美好节日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羁游偶值上元时:身在外地,恰逢元宵节。
  • 莲艳烧空照锦溪:夜空中的莲花美丽,映照着溪水。
  • 堂上珠帘如水浸:室内珠帘如同被水浸透般华丽。
  • 庭前鳌架与山齐:庭院中的架子与山脉相平齐,高耸入云。
  • 风传鼓吹春声闹:春风中传来鼓乐声,热闹非凡。
  • 雨遏笙歌夜语低:细雨中笙歌声低,显得温柔而宁静。
  • 自笑蓬窗勤苦士:自嘲身为辛苦的书生,生活艰辛。
  • 何当太乙为燃藜:何时才能像太乙一样享受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堂上珠帘”和“庭前鳌架”,形成对比。
  • 比喻:将珠帘比作水,形象生动。
  • 拟人:春声、夜语等拟人化处理,使诗意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元宵节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揭示了人生的无奈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莲花:象征纯洁、美好。
  • 珠帘:象征华丽、奢华的生活。
  • 春声:象征生机与希望。
  • 蓬窗:象征朴素、艰苦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元宵节
    • C. 端午节
    • D. 春节
  2. 诗人将自己比作哪种身份?

    • A. 富豪
    • B. 仙人
    • C. 勤苦士
    • D. 游子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施枢的《正月十四夜》与李白的《月夜思》均描写了夜晚的情景,但施枢更注重节日的热闹氛围,而李白则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三百首》
  • 相关古诗词研究论文和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