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此身已老》

时间: 2024-12-29 19:27:42

此身已老。

三径都荒长却扫。

面目尘昏。

怕著朝章揖贵人。

难瞒明眼。

只有青山堪作伴。

触事心凉。

无病何劳更觅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此身已老
作者: 吴儆 〔宋代〕

此身已老。三径都荒长却扫。
面目尘昏。怕著朝章揖贵人。
难瞒明眼。只有青山堪作伴。
触事心凉。无病何劳更觅方。

白话文翻译

我已年老,庭院小路都长满荒草,只有偶尔清扫一下。
面容被尘埃覆盖,害怕在朝堂上见到贵人。
难以隐藏内心的真实,只有青山可以作伴。
面对事物心中感到寒凉,身体无病又何必再去寻医?

注释

  • 此身已老:指的是自己年纪已大,时光流逝。
  • 三径都荒:三条小路都荒废了,形容生活的冷清与荒凉。
  • 长却扫:指的是偶尔清扫,说明打理的时间不多。
  • 面目尘昏:面容因岁月与尘埃而变得模糊。
  • 著朝章揖贵人:在朝堂上见到高贵的人,指的是社会地位的差异。
  • 难瞒明眼:无法掩饰真正的内心情感。
  • 青山堪作伴:青山是自然的象征,指代自然的陪伴。
  • 触事心凉:面对事情时心中感到寒凉,反映内心的无奈。
  • 无病何劳更觅方:身体没有病痛,何必再去寻求医治,表明一种淡泊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儆(约1090-1150年),字季卿,号石庵,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作品以情感细腻见长,风格清丽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吴儆的晚年,反映了他对衰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身处南宋时期,国家动荡、政治腐败,个人情感与社会现状交织,形成了深刻的内心思考。

诗歌鉴赏

《减字木兰花·此身已老》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衰老与孤独的深刻感悟。开头一句“此身已老”便直入主题,简洁而有力,随后的描写则通过“荒草”“尘昏”等意象传达出诗人心境的凋敝与无奈。诗人对朝堂贵人的恐惧,反映了对权力与地位的无奈感,以及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怀疑。

在这种无病的状态下,诗人却感到“心凉”,显示出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即使身体健康,内心的孤独与寒凉却无法消散。此时,“只有青山堪作伴”,青山的陪伴象征着自然与心灵的寄托,这种寄托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逃避与向往。整首词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无奈与对平静生活的渴望,具有深厚的哲理意味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此身已老:开篇即点明主题,表现出对年华逝去的无奈。
  • 三径都荒:描绘生活的荒废,暗指内心的空虚与孤独。
  • 面目尘昏:展现诗人对自身容貌的无奈与对时光的感慨。
  • 怕著朝章揖贵人:表达了对社会地位差距的无力感。
  • 难瞒明眼:表露内心情感的真实,无法伪装。
  • 只有青山堪作伴:青山象征着自然的陪伴,表达对单纯生活的向往。
  • 触事心凉:面对现实的无奈与冷漠,内心感到寒冷。
  • 无病何劳更觅方:即使身体健康,内心的凉薄却让人疲惫。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面目尘昏”与“触事心凉”,对比鲜明,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意象:通过“青山”这一意象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依赖。
  • 比喻:将衰老与荒草相结合,生动地表现出人到晚年的孤独和无奈。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衰老、孤独及自我反思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与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自然的恒久与安宁,代表诗人内心深处的寄托。
  • 荒草:代表荒废的生活状态,反映内心的空虚。
  • 尘昏:暗示岁月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减字木兰花·此身已老》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吴儆
    D. 陶渊明

  2. 诗中提到的象征自然的意象是哪个? A. 荒草
    B. 青山
    C. 明月
    D. 朝阳

  3.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什么? A. 怨天尤人
    B. 超然淡泊
    C. 积极向上
    D. 愤世嫉俗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定风波》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反映了女性对青春流逝的感慨,但更侧重于情感的细腻与对往昔的怀念。
  • 苏轼《定风波》:表达了对人生起伏的豁达态度,强调了自我修养与内心的平静。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