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过》

时间: 2025-01-04 06:53:37

客过柴门叹寂寥,旋挑野菜拾风樵。

无钱辍赠开衣笈,有病来求探药瓢。

偶憩荒郊思种树,每逢断涧欲营桥。

书生一念终迂阔,犹闽苍黔与肖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客过柴门叹寂寥,
旋挑野菜拾风樵。
无钱辍赠开衣笈,
有病来求探药瓢。
偶憩荒郊思种树,
每逢断涧欲营桥。
书生一念终迂阔,
犹闽苍黔与肖翘。

白话文翻译:

诗人经过柴门,感叹一片寂寥;
随即在野外挑选野菜,顺便拾起柴火。
没有钱财就停止赠送,打开衣笈也无所用;
有病时来求医,寻觅药壶。
偶尔在荒郊歇息,思考着种树的事;
每当遇到断涧,总想修建一座桥。
书生的想法终究是迂腐的,
就像闽地的苍黔与肖翘那样远离现实。

注释:

  • 柴门:指的是草木搭成的简陋门,象征着乡野生活。
  • 野菜:指自然生长的植物,常作为食物。
  • 衣笈:古代用来装载衣物的箱子,象征着生活的贫困。
  • 药瓢:古代用来盛药的器具,象征寻医问药的无奈。
  • 荒郊:偏远的乡村或野外,反映了诗人的孤独与思考。
  • 断涧:指河流被中断的地方,象征着人生的障碍。
  • 书生:指读书人,象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典故解析:

  • 闽苍黔:指的是福建和黔地(贵州),诗人用此比喻表达书生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强调其思想的迂阔。
  • 肖翘:可能是对某些地方或人物的隐喻,进一步强调与理想的距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孟郊,号山居,宋代文学家,擅长诗词,风格豪放。其作品往往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晚年,反映了他在接触乡村生活后,对人生和理想的思考。诗中透出对孤独的感慨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

诗歌鉴赏:

《客过》是刘克庄的一首抒情诗,传达了诗人对孤独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思索。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柴门”作为开篇,设定了一个清静寂寥的环境,表达了他对孤独的感慨。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在自然中拾取野菜和柴火的情景,显示出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反映了对物质欲望的超然态度。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抒发了对生活的无奈与渴望。尽管生活拮据,无法赠送他人,甚至连求医问药都显得无能为力,但他依然在荒郊思考种树和修桥的愿望,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期盼和理想。最后一句“书生一念终迂阔”,更是对自身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表明了他对社会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而深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敏锐观察,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客过柴门叹寂寥:诗人经过孤寂的柴门,感叹生活的寂寥与无聊。
  2. 旋挑野菜拾风樵:在野外挑选野菜,同时捡起柴火,展现生活的艰苦。
  3. 无钱辍赠开衣笈:没有金钱可赠送他人,打开衣笈也只是空叹。
  4. 有病来求探药瓢:有病时只能寻求药物,体现生活的无奈。
  5. 偶憩荒郊思种树:在荒郊短暂歇息,思考种树,寄托希望。
  6. 每逢断涧欲营桥:每当遇到障碍,心中渴望修建桥梁。
  7. 书生一念终迂阔:书生的想法往往显得迂腐,不切实际。
  8. 犹闽苍黔与肖翘:比喻他与理想的距离,反映出内心的挣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艰辛比作“柴门”和“野菜”,表达简朴生活的状态。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添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柴门、野菜、药瓢等意象象征着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接受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孤独与寂寥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柴门:象征乡村生活的朴素与宁静。
  • 野菜:代表自然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 药瓢:象征寻求医治的无奈与人生的困境。
  • :象征着希望与未来的寄托。
  • :象征着克服困难、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柴门”象征着什么?
    A. 繁华生活
    B. 寂寥生活
    C. 旅行的开始
    D. 书房

  2. 填空题:诗中提到“无钱辍赠开衣笈”,这句话说明了诗人的__

  3. 判断题:诗人通过描写自然环境来表达内心的孤独和对理想的追求。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1. B
  2. 贫困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生态度。
  • 李白《将进酒》:强调对理想与现实的不同态度。

诗词对比:

  • 刘克庄《客过》 vs 王维《鹿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刘克庄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孤寂与理想的无奈,而王维则展现了一种宁静的自然哲学。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3. 《中国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