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三首》
时间: 2025-01-19 19:53: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口三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岛烟常至晏方开,沙际参差辨远桅。
风挟寒声从树起,潮分末势过桥来。
吏人不禁山排闼,客子思倾海入杯。
归忆斯游非冷淡,如尝橄榄味初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海口的自然景色和诗人游历时的感受。诗中提到岛上的烟雾常常在傍晚时分才会散去,沙滩边缘的船桅远近不一。寒风夹杂着树叶的声音吹起,潮水的力量分开了海浪,涌向桥边。官吏们不再阻止山边的门扇打开,旅客们的思绪仿佛要倾入酒杯。回想起这次游玩,心情并不冷淡,就像初次尝到橄榄的味道一般。
注释
- 岛烟:指岛上的烟雾,常在傍晚时分出现。
- 晏方开:傍晚时分烟雾散去。
- 参差:形容不整齐、不一致的样子。
- 远桅:远处的船桅杆。
- 风挟寒声:寒风带来了树木的声音。
- 潮分末势:潮水分开,力量逐渐减弱。
- 吏人:官吏。
- 排闼:打开门扇。
- 倾海入杯:寓意思念之情浓烈,仿佛要将大海的情感倾入酒杯中。
- 斯游:这次游玩。
- 冷淡:形容情感不热烈。
- 橄榄:比喻初次体验的美好滋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擅长诗词,风格独特。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展现出深厚的艺术造诣。
创作背景
刘克庄的《海口三首》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发展的交替阶段。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观察与对人生的感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海口三首》展现了刘克庄对海口美景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首句“岛烟常至晏方开”便为整首诗定下了氛围,烟雾弥漫,给人一种静谧而悠远的感觉。接下来的“沙际参差辨远桅”则用不规则的沙滩和远处船桅的对比展现了海的广袤与神秘。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传达了人对自然的敬畏和亲近。
“风挟寒声从树起”描绘了风吹动树木而发出的声音,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的声音与气息,仿佛可以感受到那股寒风的侵袭。随着潮水的涌动,诗人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力量,潮水的“末势”流向桥边,给人以动静结合的美感。
最后两句“归忆斯游非冷淡,如尝橄榄味初回”,更是将游历的感受与内心的情感结合,象征着对美好回忆的珍视与渴望。诗人用“橄榄”的比喻,暗示初次体验带来的新鲜感,使整首诗充满了生动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岛烟常至晏方开:描绘傍晚时分,岛上的烟雾常常弥漫,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 沙际参差辨远桅:沙滩边缘的船桅杆参差不齐,形成了远近、大小的对比。
- 风挟寒声从树起:寒风夹带着树叶的沙沙声,生动展现了自然的声音。
- 潮分末势过桥来:潮水的力量逐渐减弱,流向桥边,体现了自然的变化。
- 吏人不禁山排闼:官员们不再阻止山边的门扇打开,象征着开放与自由。
- 客子思倾海入杯:游子的思绪如同海水般倾入酒杯,表现出浓厚的思乡情。
- 归忆斯游非冷淡:回忆这次游玩,心情并不冷淡,充满温情。
- 如尝橄榄味初回:比喻初次体验的美好滋味,表达对美好回忆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如尝橄榄味初回”,将回忆与初次体验的滋味相联系。
- 拟人:如“风挟寒声”,赋予自然界的声音以人的特征。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多有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海口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然和美好回忆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热情和对生活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岛烟:象征神秘与宁静。
- 沙际:代表海岸线的辽阔。
- 寒声:体现自然的寒冷与真实。
- 潮分:象征时光的流逝与变化。
- 酒杯:象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岛烟”常在什么时间出现?
- A. 早晨
- B. 中午
- C. 晚方
- D. 深夜
-
诗中“风挟寒声”指的是什么?
- A. 风的寒冷
- B. 风带来的树声
- C. 风的速度
- D. 风的方向
-
“如尝橄榄味初回”意指什么?
- A. 体验的苦涩
- B. 初次体验的美好
- C. 过往的回忆
- D. 对故乡的思念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描写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人生的无奈与忧愁。
- 李白《将进酒》:与《海口三首》相比,表达了更加豪放的情感,强调人生的短暂与及时行乐。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刘克庄研究》
以上是对《海口三首》的全面分析与理解,希望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欣赏这首古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