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度仪堂四首 其一 张继先 〔宋代〕 屡赏中秋月,山堂亦怅哉。 暂居行百日,常觉近三台。 大木声深夜,脩篁荫静阶。 倘非能自度,何以见归来。
白话文翻译:
多次欣赏中秋的月亮,山中的堂屋也感到惆怅。 暂时居住在这里已经百日,常常感觉接近了三台星。 大树在深夜发出声音,修长的竹子在静谧的台阶上投下阴影。 如果不是能够自我超度,又怎么能见到归来的景象呢?
注释:
- 屡赏:多次欣赏。
- 山堂:山中的堂屋。
- 怅哉:感到惆怅。
- 暂居:暂时居住。
- 行百日:已经百日。
- 三台:古代天文学中的三台星,象征高位或吉祥。
- 大木:大树。
- 脩篁:修长的竹子。
- 自度:自我超度,指修行达到一定境界。
诗词背景: 张继先,宋代诗人,生平不详。这首诗是他在山中暂居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和对修行的思考。诗中提到的“中秋月”和“山堂”等元素,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中秋月、山堂、大树和竹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屡赏中秋月”和“山堂亦怅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暂居行百日,常觉近三台”则反映了诗人对修行生活的坚持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最后两句“倘非能自度,何以见归来”则强调了自我超度的重要性,表达了诗人对修行成果的期待和对归来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首句“屡赏中秋月,山堂亦怅哉”:诗人多次欣赏中秋的月亮,感到山中的堂屋也充满了惆怅之情。这里的“屡赏”和“怅哉”形成了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次句“暂居行百日,常觉近三台”:诗人暂时居住在这里已经百日,常常感觉接近了三台星。这里的“暂居”和“常觉”反映了诗人对修行生活的坚持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 第三句“大木声深夜,脩篁荫静阶”:大树在深夜发出声音,修长的竹子在静谧的台阶上投下阴影。这里的“大木”和“脩篁”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色,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 末句“倘非能自度,何以见归来”:如果不是能够自我超度,又怎么能见到归来的景象呢?这里的“自度”和“归来”强调了自我超度的重要性,表达了诗人对修行成果的期待和对归来的向往。
意象分析:
- 中秋月:象征美好时光和团圆。
- 山堂:象征隐居生活和宁静。
- 大木:象征力量和生命力。
- 脩篁:象征高洁和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三台”指的是什么? A. 古代天文学中的三台星 B. 山中的三个平台 C. 诗人的三个朋友 D. 诗人的三个作品
-
诗中的“自度”指的是什么? A. 自我超度 B. 自我测量 C. 自我反省 D. 自我保护
-
诗中的“山堂亦怅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惆怅 C. 愤怒 D. 恐惧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表达了对中秋月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色,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继先的《题度仪堂四首 其一》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表达了对中秋月的感慨,但张继先的诗更多地强调了修行和自我超度的重要性,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继先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宋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张继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