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涛声寒泊一城孤,万瓦霜中听雁呼。曾是绿杨千树好,只今明月一分无。穹商日夜荒歌舞,乐岁东南困转轮。道谊既经功利重,临风还忆董江都。
白话文翻译
涛声在寒冷的泊岸回荡,一座城池显得孤独。在霜冻的瓦片间,听到雁群的呼唤。这里曾经是绿杨成荫、千树繁茂的美好景象,如今却连一丝月光都难以寻觅。商人们日夜沉迷于荒废的歌舞之中,东南地区的百姓在丰收之年依然困苦于生活的轮回。道德和情谊在功利面前显得沉重,站在风中,我不禁怀念起董江都的往事。
注释
- 涛声寒泊一城孤:涛声在寒冷的泊岸回荡,形容城池的孤寂。
- 万瓦霜中听雁呼:在霜冻的瓦片间,听到雁群的呼唤,形容秋天的凄凉。
- 曾是绿杨千树好:曾经这里绿杨成荫,千树繁茂,形容过去的美好景象。
- 只今明月一分无:如今连一丝月光都难以寻觅,形容现在的荒凉。
- 穹商日夜荒歌舞:商人们日夜沉迷于荒废的歌舞之中,形容社会的堕落。
- 乐岁东南困转轮:东南地区的百姓在丰收之年依然困苦于生活的轮回,形容百姓的苦难。
- 道谊既经功利重:道德和情谊在功利面前显得沉重,形容社会的功利主义。
- 临风还忆董江都:站在风中,怀念起董江都的往事,形容对过去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沆(1787-1826),清代诗人,字子龙,号秋舫,江苏扬州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江南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了扬州城的孤寂和荒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堕落和百姓的苦难。诗中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扬州城为背景,通过对涛声、霜瓦、雁呼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孤寂和凄凉的氛围。诗中“曾是绿杨千树好,只今明月一分无”一句,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后两句“穹商日夜荒歌舞,乐岁东南困转轮”则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堕落和百姓的苦难。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涛声寒泊一城孤:涛声在寒冷的泊岸回荡,形容城池的孤寂。
- 万瓦霜中听雁呼:在霜冻的瓦片间,听到雁群的呼唤,形容秋天的凄凉。
- 曾是绿杨千树好:曾经这里绿杨成荫,千树繁茂,形容过去的美好景象。
- 只今明月一分无:如今连一丝月光都难以寻觅,形容现在的荒凉。
- 穹商日夜荒歌舞:商人们日夜沉迷于荒废的歌舞之中,形容社会的堕落。
- 乐岁东南困转轮:东南地区的百姓在丰收之年依然困苦于生活的轮回,形容百姓的苦难。
- 道谊既经功利重:道德和情谊在功利面前显得沉重,形容社会的功利主义。
- 临风还忆董江都:站在风中,怀念起董江都的往事,形容对过去的怀念。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 拟人:将涛声、雁呼等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涛声寒泊一城孤”与“万瓦霜中听雁呼”,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扬州城的孤寂和荒凉的描绘,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涛声:象征着孤独和凄凉。
- 霜瓦:象征着寒冷和荒凉。
- 雁呼:象征着秋天的凄凉和离别的哀愁。
- 绿杨:象征着过去的美好时光。
- 明月:象征着现在的荒凉和失落。
- 穹商:象征着社会的堕落和功利主义。
- 乐岁:象征着百姓的苦难和生活的不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曾是绿杨千树好”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怀念? A. 现在的美好时光 B. 过去的美好时光 C. 未来的美好时光 D. 社会的美好时光
-
诗中“只今明月一分无”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A. 孤独 B. 荒凉 C. 喜悦 D. 希望
-
诗中“穹商日夜荒歌舞”一句,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A. 社会的堕落 B. 社会的进步 C. 社会的和谐 D. 社会的繁荣
答案: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忧虑。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对登高望远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陈沆《扬州城楼》:两首诗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 王之涣《登鹳雀楼》与陈沆《扬州城楼》:两首诗都通过对登高望远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诗选》:收录了清代多位诗人的作品,包括陈沆的诗作。
- 《陈沆诗集》:收录了陈沆的全部诗作,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清代诗歌研究》:对清代诗歌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包括对陈沆诗歌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