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生查子·上元
夜来寒渐消,春嫩冰初裂。
好趁月团圆,正是灯时节。
盛游今已非,箫管成衰歇。
不见旧时镫,冷却良宵月。
白话文翻译:
夜里寒意渐渐消散,春天的嫩冰刚刚开始融化。
正好借着月圆之夜,正是赏灯的好时节。
往日的盛大游玩已不复存在,箫声和乐曲也变得微弱。
再看不到往日的灯笼,只剩下冷冷的月光照在良宵之上。
注释:
- 生查子: 一种词牌名,常用于表达情感和景象。
- 上元: 指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
- 镫: 古代的一种灯具,常用油灯,象征着光明与热闹。
- 潇管: 指古代的乐器,暗示庆祝的音乐。
典故解析:
“月团圆”常指元宵佳节,寓意团圆、和谐。在古代,元宵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象征着家庭的团圆与幸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华,清代诗人,生平不详,风格多变,作品常表现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元宵节,表达了对往日热闹场景的怀念,体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盛况不再的感慨。
诗歌鉴赏:
《生查子·上元》通过描绘元宵佳节的夜晚,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人们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前两句通过“寒渐消”和“冰初裂”描绘了春天的来临,象征着生机和希望。而“好趁月团圆,正是灯时节”则勾勒出一个温馨的节日氛围,月圆之夜,灯火辉煌,寓意着团圆与欢乐。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作者逐渐转向对往日繁华的追忆与感慨,“盛游今已非,箫管成衰歇”表达出对昔日热闹场景的怀念与无奈。最后一句“不见旧时镫,冷却良宵月”更是将这种怀旧推向高潮,月光冷清,灯火已不再,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夜来寒渐消,春嫩冰初裂”:描绘夜晚的寒意正在消散,春天的到来,暗示万物复苏。
- “好趁月团圆,正是灯时节”:强调元宵节的团圆与欢乐,表现出浓厚的节日气氛。
- “盛游今已非,箫管成衰歇”:对比往日的热闹与现状,流露出失落感。
- “不见旧时镫,冷却良宵月”:灯笼不再,夜晚显得冷清,暗示时光流逝,无法重温往昔。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寒渐消”和“冰初裂”比喻春的到来。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元宵节的描绘,表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反映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月: 代表团圆、和谐,象征着美好的家庭关系。
- 灯: 象征节日的热闹与光明,反映人们对快乐时光的追求。
- 冰: 代表冬天的寒冷和生命的沉寂,暗示春天的希望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夜来寒渐消”中的“寒”指什么? A. 冬天的寒冷
B. 春天的温暖
C. 诗人的感慨
答案: A -
“好趁月团圆”中的“月”象征着什么? A. 光明
B. 家庭团圆
C. 美好时光
答案: B -
诗中提到的“箫管”是指什么? A. 乐器
B. 灯具
C. 餐具
答案: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与唐代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王维诗中表现出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而姚华则通过怀旧的情感揭示了人心的孤独与对往昔的眷恋,二者在意境和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清代诗人姚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