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题董双湖夫人“梅窗琴趣图”》

时间: 2025-01-04 09:35:59

缟衣绰约栏杆倚。

早窗外香吹起。

翠羽啁啾风月霁。

双成姿韵,庭兰情意。

只在丝桐里。

知音更有罗浮婿。

玉茗风流君许替。

拨罢金徽同觅醉。

小弦弹了,大瓢沽未。

共饮苔枝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缟衣绰约栏杆倚。早窗外香吹起。翠羽啁啾风月霁。双成姿韵,庭兰情意。只在丝桐里。知音更有罗浮婿。玉茗风流君许替。拨罢金徽同觅醉。小弦弹了,大瓢沽未。共饮苔枝底。

白话文翻译

轻纱衣裳的女子倚靠在栏杆上,清晨的窗外传来阵阵香气。翠色的鸟儿在明媚的风月中歌唱,双双的姿态与韵味,正如庭院中的兰花情意。这样的情景只在丝桐的乐声中可见。知音更有那罗浮的佳婿,风流倜傥的玉茗,此时正许诺于他。拨动琴弦已久,酒还未倒好。我们则在苔藓的枝头下共同畅饮。

注释

  • 缟衣:白色轻纱衣裳,形容女子的柔美。
  • 绰约:形容女子的优雅和美丽。
  • 翠羽:指鸟的羽毛,通常形容鸟的美丽。
  • 啁啾:鸟鸣声,形容生机勃勃的景象。
  • 丝桐:古代乐器,代表音乐的优美。
  • 罗浮婿:罗浮是指罗浮山,常用于隐士或文人,婿指女婿,这里可能指高雅的男子。
  • 玉茗:可能指一种茶或风雅之人,强调其品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芬,清代诗人,生于动荡的历史时期,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象。赵芬的诗风细腻,常运用丰富的比喻与优雅的意象,展现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体悟。

创作背景

《青玉案 题董双湖夫人“梅窗琴趣图”》创作于清代,受到当时文人雅士对琴棋书画的热爱及对女性才情的赞美影响。本诗题材以董双湖夫人为中心,既体现了对女性美的欣赏,也反映了文人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诗歌鉴赏

赵芬的《青玉案》在描绘出一幅优雅的画面同时,也暗含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女子的美丽与自然的和谐融为一体。开篇“缟衣绰约栏杆倚”,便将女子的轻盈和柔美生动地展现出来,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随后,诗人转向窗外的自然景象,“早窗外香吹起”,引出清晨的气息,伴随着鸟儿的啁啾声,整个场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在这幅图景中,音乐的元素不可或缺。“只在丝桐里”,表现了琴声的优雅与细腻,音乐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诗中的“知音更有罗浮婿”则表现出对志趣相投者的渴望,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在描写美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知音的向往,诗人在音乐与饮酒中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与共鸣,给读者带来一种抒情的享受。在清新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中,诗人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缟衣绰约栏杆倚:描绘女子轻盈的姿态。
  2. 早窗外香吹起:清晨的香气扑面而来,暗示自然的清新。
  3. 翠羽啁啾风月霁:鸟儿的鸣叫与明朗的天空交融,展现生机。
  4. 双成姿韵,庭兰情意:比喻女子与自然的和谐美。
  5. 只在丝桐里:音乐是这一切美感的载体。
  6. 知音更有罗浮婿: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鸣与情感。
  7. 玉茗风流君许替:暗示风雅的朋友或伴侣。
  8. 拨罢金徽同觅醉:音乐停止后,继续寻找醉意。
  9. 小弦弹了,大瓢沽未:小琴声起,却还未饮酒畅快。
  10. 共饮苔枝底:在自然中共饮,体现洒脱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庭兰情意”比喻人与自然的情感。
  • 拟人:如“翠羽啁啾”,使自然有生命感。
  • 对仗:如“玉茗风流君许替”,加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美丽女子与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知音的向往,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缟衣:象征优雅与纯洁。
  • 翠羽:象征生机与活力。
  • 丝桐:象征音乐与情感交融。
  • 苔枝:象征自然的宁静与雅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缟衣”指的是什么?

    • A. 白色衣服
    • B. 黑色衣服
    • C. 红色衣服
  2. “知音更有罗浮婿”中的“知音”指的是什么?

    • A. 朋友
    • B. 家人
    • C. 情人
  3.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哪个?

    • A. 古琴
    • B. 笛子
    • C. 丝桐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钗头凤·世情薄》:李清照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诗词对比

  1. 《钗头凤·世情薄》:同样描绘女性情感,但更感伤。
  2. 《天净沙·秋思》: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孤寂与思乡情。

两者在意象与情感表达上存在明显差异,赵芬的作品更偏向于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李清照和马致远则更注重情感的内心挣扎与孤独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