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贺新郎》
时间: 2025-01-04 09:43:29意思解释
金缕曲/贺新郎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破帽吹愁去。绕郊墟残灰败壁,冷烟斜雨。舞马梦惊城乌起,散作童妖灶语。漫说与谢仙一句。犹记醉归西州路,问行人望望骊烽误。几未失,丧公屦。高高况是兴亡处。望平沙落日湖光,暗淮沈楚。寂寞西陵歌又舞,疑冢嵯峨新土。黯牛笛参差归路。试问文君容赊否,待东篱更就黄花浦。拚酩酊,涴蓝缕。
白话文翻译:
破旧的帽子随风飘去,荒凉的郊外残留着灰烬和破壁,冷烟与斜雨交织。舞马的梦惊醒了城市中的乌鸦,散作了孩童般的妖言。漫谈与谢仙的那一句话,犹记得醉归西州的路上,向路人询问那误入的骊烽。几乎已经失去,丧失了公屦。高高的地方更是兴亡之地。遥望平沙上的落日与湖光,暗沉的淮水与楚地。寂寞的西陵又唱又舞,怀疑那新土上是否有冢。黯然的牛笛声在归路上交错。试问文君能否借酒一杯,待到东篱再去黄花浦。拼搏酩酊,浸湿了蓝缕。
注释:
- 破帽: 指破旧的帽子,象征失落与沧桑。
- 郊墟: 指郊外的集市或荒村。
- 谢仙: 指谢安,一位著名的文人,常被引用。
- 骊烽: 指古代的烽火台。
- 公屦: 可能指公子的鞋子,象征失去的身份与地位。
- 牛笛: 一种乐器,形象地描绘归路的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宋代词人,作品多以抒情为主,常蕴含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代,时代背景动荡,诗人在经历了个人的失落和社会的变迁后,寄情于词中,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这首《金缕曲》在意象的营造上极具张力,诗人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描绘,将个人的情感与宏大的历史背景有机结合。开篇的“破帽吹愁去”,就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外界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展现了时代的悲凉。接下来的描写中,冷烟斜雨、舞马梦惊等意象交错,营造出一种梦幻与现实交织的氛围,似乎在提醒人们即使身处困境,也要怀有一丝温暖的梦想。
诗中反复提及的“失去”与“兴亡”则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历史的变迁让人感到无奈与惋惜。尤其是在“望平沙落日湖光,暗淮沈楚”的描写中,夕阳西下,湖水暗沉,象征着一种难以逆转的命运和对未来的无助感。最后以“试问文君容赊否,待东篱更就黄花浦”收尾,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破帽吹愁去: 破旧的帽子随风飘走,象征着愁苦的消散。
- 绕郊墟残灰败壁,冷烟斜雨: 描绘了荒凉的景象,衬托出内心的孤寂。
- 舞马梦惊城乌起: 梦中的舞马惊动了城市里的乌鸦,暗示梦幻与现实的交错。
- 散作童妖灶语: 孩童的嬉闹声如同妖言,反映无忧无虑的生活。
- 漫说与谢仙一句: 提到与谢安的诗句,象征着对过往的追忆。
- 犹记醉归西州路: 追忆那醉酒回家的路,充满了怀旧的情感。
- 问行人望望骊烽误: 向路人询问,意在寻找失去的方向。
- 几未失,丧公屦: 几乎失去了一切,失去了身份。
- 高高况是兴亡处: 高处更是兴亡之地,暗示历史的沧桑。
- 望平沙落日湖光,暗淮沈楚: 描绘了落日下的湖光,寓意无尽的思绪。
- 寂寞西陵歌又舞: 西陵的孤独与舞蹈,展现了对过往的追忆。
- 疑冢嵯峨新土: 怀疑新土上是否有坟茔,暗示对生命的思考。
- 黯牛笛参差归路: 牛笛的声响在归路上交错,表达了归家的孤独。
- 试问文君容赊否: 试图向文君借酒,渴望与过去的连接。
- 待东篱更就黄花浦: 期待在黄花浦的重聚,象征希望与美好。
- 拚酩酊,涴蓝缕: 最后以醉酒的状态收尾,展现一种无奈与放纵。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意象的比喻,营造出愁苦和孤独的氛围。
- 拟人: 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 各句之间对称,增强了整个词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个人情感的失落与历史的兴亡,对人生的无常和对美好回忆的渴望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宋代士人的情怀与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 破帽: 失落与沧桑的象征。
- 冷烟斜雨: 代表孤独和忧伤的氛围。
- 骊烽: 连接历史与现实的象征,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迷茫。
- 牛笛: 传达归路上的孤寂。
- 黄花浦: 象征美好与希望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破帽”象征什么? A. 快乐
B. 失落
C. 成功
D. 旅行 -
“试问文君容赊否”中的“文君”指的是谁? A. 杜甫
B. 李白
C. 王维
D. 施耐庵 -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友谊
B. 爱情
C. 失落与怀念
D. 旅行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浪淘沙》: 李煜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辛弃疾
诗词对比:
- 对比刘辰翁的《金缕曲》与李煜的《虞美人》,两者均以个人情感为核心,前者更强调失落与怀念,而后者则更注重对美好时光的珍视与惋惜。
参考资料:
- 《宋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宋词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