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景 芳草换野色》

时间: 2025-01-03 02:39:26

何处寻春色,园林已断肠。

居然怜野草,惟此换年芳。

残烧回春久,香泥去路长。

能令南浦碧,未觉五陵芳。

拾翠迷寒食,飞红卧夕阳。

遥知青冢恨,南北两茫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芳草换野色
何处寻春色,园林已断肠。
居然怜野草,惟此换年芳。
残烧回春久,香泥去路长。
能令南浦碧,未觉五陵芳。
拾翠迷寒食,飞红卧夕阳。
遥知青冢恨,南北两茫茫。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色彩在哪里可以寻觅?园林中的景象已让我心如刀绞。
竟然对野草产生怜惜,只有它能替代一年中的芳华。
春天的余温已经烧得很久,香泥的路途却依然漫长。
能让南浦的水变得碧绿,却未曾察觉五陵的芳华。
在寒食节捡拾翠绿的草,飞红的花瓣在夕阳下安卧。
遥远处知道青冢的遗恨,南北两地一片茫茫。

注释:

  • 芳草:春天的草,象征生机与希望。
  • 断肠:形容心中悲伤,非常痛苦。
  • 野草:指自然生长的草,与精心培育的园林景象形成对比。
  • 残烧回春:指春天的余温仍在,形容春天已经过去,令人怀念。
  • 南浦:指南方的河流,常用来传达春天的美好景象。
  • 青冢:指墓地,暗示对逝去的人的思念与哀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辰翁,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达人生感悟与自然景象,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春天,作者在园林中感受到春天的流逝,思绪万千,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开篇便以“何处寻春色”引入,表达了对春天的怀念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接下来,诗人对园林的失落感到痛苦,透出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对“野草”的怜惜,既是对生命顽强意义的赞美,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繁华的短暂和无常。

诗中“残烧回春久,香泥去路长”更是传达出春天的残余和回归的遥远,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失落。接下来的南浦与五陵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在“拾翠迷寒食,飞红卧夕阳”中,诗人细腻地描绘了春天的场景,充满生机。最后的“遥知青冢恨,南北两茫茫”则让整首诗升华到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出对生命脆弱的感慨与对逝去岁月的哀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处寻春色:诗人开篇提出疑问,直接引入春天的主题。
  • 园林已断肠:园林的美景不再,心中充满了悲痛。
  • 居然怜野草:对自然中最简单的生命表示了同情与珍惜。
  • 惟此换年芳:只有野草才能替代失去的春天的美好。
  • 残烧回春久:春天的余温依然萦绕,但春天已经远去。
  • 香泥去路长:春天的气息漫长而遥远,象征对春天的追忆。
  • 能令南浦碧:自然的美景能让河水变得更加清澈碧绿。
  • 未觉五陵芳:对五陵的春天景象未曾察觉,暗示对逝去的事物的遗憾。
  • 拾翠迷寒食:在寒食节期间,诗人捡起翠绿的草,表达对春天的追求。
  • 飞红卧夕阳:花瓣在夕阳下静卧,展现出宁静与美好。
  • 遥知青冢恨:对逝去生命的思念与哀痛,表现出人生的无常。
  • 南北两茫茫:表达了思乡与离别的情绪,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美与园林的失落进行比较,增强情感的对比。
  • 拟人:赋予草木以情感,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中句式工整,形成和谐的韵律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色:象征生命与希望。
  • 园林:代表人类的理想与美好。
  • 野草:象征自然的坚韧与生命的顽强。
  • 南浦、五陵:代表春天的美景与历史的渊源。
  • 青冢:象征对逝者的怀念与对生命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李白
    • C. 刘辰翁
    • D. 白居易
  2. “何处寻春色”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欢乐
    • B. 怀念
    • C. 愤怒
    • D. 无奈
  3. 诗中提到的“青冢”指的是什么?

    • A. 绿色的山丘
    • B. 墓地
    • C. 春天的草地
    • D. 田野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的作品,表达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索。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的作品,描绘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诗词对比

  • 刘辰翁的春景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前者侧重于对春天的追忆与对生命的感慨,后者则更关注于自然的宁静与人心的淡然。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前者更显伤感,后者则清淡悠远。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精粹》
  • 《宋代诗人刘辰翁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