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喜皇甫曾侍御见过南楼玩月》

时间: 2025-01-17 10:16:50

喜嘉客,辟前轩。

天月净,水云昏。

——颜真卿

雁声苦,蟾影寒。

闻裛浥,滴檀栾。

——陆羽

欢宴处,江湖间。

——皇甫曾

卷翠幕,吟嘉句。

恨清光,留不住。

——李崿

高驾动,清角催。

惜归去,重裴回。

——皎然

露欲晞,客将醉。

犹宛转,照深意。

——陆士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喜嘉客,辟前轩。
天月净,水云昏。
颜真卿雁声苦,蟾影寒。
闻裛浥,滴檀栾。
陆羽欢宴处,江湖间。
皇甫曾卷翠幕,吟嘉句。
恨清光,留不住。
李崿高驾动,清角催。
惜归去,重裴回。
皎然露欲晞,客将醉。
犹宛转,照深意。
陆士修

白话文翻译

我欢喜高朋满座,推开前面的窗户。
明净的月光照耀,水面和云朵逐渐昏暗。
听到颜真卿的雁叫声,感到几分苦涩,月光下的蟾蜍影子显得寒冷。
听见雨水滴落,檀香树上留下清露。
陆羽在江湖间的欢宴之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皇甫曾卷起翠色的帷幕,吟诵着美好的诗句。
我恨那明亮的月光不能长久留驻。
李崿的高车已开始动,清脆的号角催促着归途。
我惜别在即,难以再次回头。
月光皎洁,露珠将要蒸发,客人们即将陶醉。
然而那柔和的光辉,依然在深意中回旋。

注释

  • 嘉客:好客之人,指来访的朋友。
  • 辟前轩:推开前面的窗户。
  • 天月净:天空的月亮明亮而清澈。
  • 水云昏:水面及云朵渐渐模糊。
  • 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中提到他可能暗示对文化的追求。
  • 陆羽:唐代茶圣,因诗中提到欢宴,可理解为茶会或聚会。
  • 蟾影寒:暗指孤独与寒冷,蟾蜍是月亮的象征。
  • 李崿:可能指李白,寓意着高洁的情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颜真卿(709-785),字尧臣,唐代著名书法家,政治家。以行书和楷书闻名,尤其在“颜体”书法上有极高的造诣。他的诗歌作品同样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背景是在一个月明之夜,诗人与友人相聚,共同欣赏月色,表达了对友人的欢喜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月夜之景,融合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展现了颜真卿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诗的开头“喜嘉客,辟前轩”,表达了对朋友到来的喜悦,展现了一种温馨的社交氛围。接下来的描写则逐渐转向月光与水面、云朵的交融,形成了一幅静谧而优美的夜景图。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从“恨清光,留不住”可见诗人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情感深度。最后,诗人对醉酒的期待与对归去的依依不舍,形成了一种矛盾的情感,突显了人生的无常与美好的瞬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喜嘉客,辟前轩:诗人喜悦地迎接朋友,推开窗户,象征着开放与邀请。
  2. 天月净,水云昏:描绘明月高悬,水面与云朦胧的美景,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3. 颜真卿雁声苦,蟾影寒:通过声音与影子传达孤独感,暗示诗人内心的苦楚。
  4. 闻裛浥,滴檀栾:细致的描写雨水滴落,增添了情景的生动感。
  5. 陆羽欢宴处,江湖间:引入陆羽,暗示文化交流与友谊。
  6. 皇甫曾卷翠幕,吟嘉句:描绘朋友吟诗作对,强调文化的乐趣。
  7. 恨清光,留不住: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8. 李崿高驾动,清角催:借用历史人物,表达归去的催促。
  9. 惜归去,重裴回:对离别的不舍。
  10. 皎然露欲晞,客将醉:夜晚将尽,客人即将沉醉于美好时光。
  11. 犹宛转,照深意:月光依旧照耀,象征着深沉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蟾影寒”比喻孤独。
  • 拟人:月光、雨水似乎有情感。
  • 对仗:如“喜嘉客,辟前轩”展示了工整的对称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对美好瞬间的留恋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美好、孤独与流逝。
  • :代表柔情与流动的时间。
  • :象征变化与梦幻。
  • 雁声:引发对故乡的思念,暗示孤独。
  • :象征清晨的希望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哪位历史人物? A. 李白
    B. 陆羽
    C. 王维

  2. “恨清光,留不住”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时间的珍惜
    B. 对孤独的渴望
    C. 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

  3. 诗中提到的“蟾影寒”象征什么? A. 温暖的友谊
    B. 孤独与苦涩
    C. 美好的回忆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与本诗均以月亮为主题,但杜甫的诗更多表现对亲人的思念与忧愁,而颜真卿则通过月夜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形成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唐代文学史》
  3. 《颜真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