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六和塔
李沆
经从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
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卧旧林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在塔下经过了好几个春秋,总是怨恨没有机会登上塔顶。今天才明白,高处是多么的危险,倒不如回去卧在旧日的林丘之上。
注释:
- 经从:经过,经过的意思。
- 几春秋:指好几个春天和秋天,表示时间的流逝。
- 恨无因:怨恨没有机会、缘由。
- 高处险:高处危险,指在高处容易遭遇危险。
- 归卧:回去休息,卧意为躺卧、安睡。
- 旧林丘:旧时的树林和丘陵,象征平静和安宁。
典故解析:
“六和塔”位于杭州,是古代著名的塔之一。它与诗人李沆的游历和人生哲学有关。诗中提到的“高处险”可以理解为对权势和名利的警惕,塔的高度象征着人们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但同时也暗示着其中的风险和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沆,字君谟,号云溪,南宋时期的诗人,才华横溢,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之美,对自然有敏锐的观察力。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李沆游览六和塔时,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理想的思考。在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后,他意识到高处的荣耀也伴随着孤独和危险,最终选择回归自然的宁静。
诗歌鉴赏:
李沆的《题六和塔》是一首简洁而深刻的诗。诗中通过个人的经历反映出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开篇描绘了在塔下经历的春秋,时间的流逝带来的是对人生选择的反思。诗人在感慨未能登塔的遗憾中,更多的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今日始知高处险”一句,突出了他对攀登高峰的重新认识。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许多人往往忽视了成功背后的艰辛和风险,而李沆却在此时领悟到高处的险恶,表现出一种成熟的思维方式。最后的“归卧旧林丘”则传达出对自然、平淡生活的向往,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哲理,李沆在这里展现了独特的个性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经从塔下几春秋”:岁月在塔下匆匆流逝,诗人对时间的感慨。
- “每恨无因到上头”:对未能登塔的无奈和遗憾。
- “今日始知高处险”:经历后才明白高处的危险。
- “不如归卧旧林丘”:宁愿回归自然,享受平静的生活。
-
修辞手法:
- 比喻:高处象征着理想和追求,暗示成功的背后有风险。
- 对仗:前两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这首诗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平淡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深刻的思考,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哲学的深度。
意象分析:
- 塔: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春秋:时光的流逝,代表人生的经历。
- 高处:成功与名利,同时也暗示孤独。
- 林丘:自然与宁静,象征着归宿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处险”是指什么?
- A. 生活的复杂
- B. 追求名利的风险
- C. 自然的美好
-
“归卧旧林丘”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理?
- A. 对城市的向往
- B. 对自然的向往
- C. 对名利的追求
-
诗中“几春秋”强调了时间的什么?
- A. 迅速流逝
- B. 慢慢过去
- C. 永恒不变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同样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但更强调个人的豪情壮志;
- 苏轼《赤壁赋》:探讨人生的无常与哲理,风格更为雄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介绍宋代诗人的作品和风格。
- 《古诗词鉴赏》:解析古代诗词的技巧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