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杨节推见赠》
时间: 2025-01-04 09:10: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杨节推见赠 苏洵 〔宋代〕
与君多乖睽,邂逅同泛峡。 宋子虽世旧,谈笑顷不接。 二君皆宦游,畴昔共科甲。 唯我老且闲,独得离圈柙。 少年实强锐,议论今我怯。 有如乘风箭,勇发岂顾帖。 置酒来相邀,殷勤为留楫。 杨君旧痛饮,浅水安足涉。 嗟我素不任,一酌已頳颊。 去生别怀怆,有子旅意惬。 舍棹治陆行,岁晚筋力乏。 予懒本不出,实为人事劫。 相将犯苦寒,大雪满马鬣。
白话文翻译:
与您多次分离,意外地一起泛舟峡江。 宋子虽是世交,但交谈不多。 二位都是官员,曾经同榜及第。 只有我年老且闲,独自离开束缚。 年轻时确实勇敢锐利,现在讨论起来却感到胆怯。 就像乘风而行的箭,勇猛发射不顾一切。 摆酒邀请,殷勤地挽留船桨。 杨君过去喜欢痛饮,浅水怎能满足。 我素来不胜酒力,一杯就脸红。 离别时心情悲伤,有子女的旅途心情愉快。 放弃船只改走陆路,年底时体力不支。 我本懒得外出,实在是被事务所迫。 一起冒着严寒,大雪覆盖了马背。
注释:
- 乖睽:分离,不合。
- 邂逅:意外相遇。
- 泛峡:泛舟峡江。
- 宋子:指宋代的某人,可能是作者的朋友。
- 宦游:外出做官。
- 科甲:科举考试的及第。
- 圈柙:束缚,限制。
- 頳颊:脸红。
- 怆:悲伤。
- 惬:愉快。
- 筋力乏:体力不支。
- 劫:迫使。
- 马鬣:马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其诗作亦有特色,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洵回应杨节推的赠诗而作,表达了与友人分别的感慨和对官场生活的疏离感。诗中透露出作者对年轻时勇敢锐气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疲惫。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自己,展现了作者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诗中“少年实强锐,议论今我怯”一句,深刻描绘了作者心态的变化,反映出岁月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衰老,更是心境的转变。同时,诗中的“唯我老且闲,独得离圈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束缚的厌倦。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具体的意象和对比手法,传达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与君多乖睽,邂逅同泛峡。”:表达了与友人多次分离后意外相遇的情景。
- “宋子虽世旧,谈笑顷不接。”:说明虽是世交,但交谈不多。
- “二君皆宦游,畴昔共科甲。”:指出两位友人都是官员,曾经同榜及第。
- “唯我老且闲,独得离圈柙。”:强调自己年老且闲,独自离开束缚。
- “少年实强锐,议论今我怯。”:对比年轻时的勇敢和现在的胆怯。
- “有如乘风箭,勇发岂顾帖。”:比喻年轻时的勇猛无畏。
- “置酒来相邀,殷勤为留楫。”:描述友人热情邀请的情景。
- “杨君旧痛饮,浅水安足涉。”:指出杨君过去喜欢痛饮,浅水不能满足。
- “嗟我素不任,一酌已頳颊。”:表达自己不胜酒力,一杯就脸红。
- “去生别怀怆,有子旅意惬。”:描述离别时的悲伤和有子女的旅途愉快。
- “舍棹治陆行,岁晚筋力乏。”:说明放弃船只改走陆路,年底时体力不支。
- “予懒本不出,实为人事劫。”:表达自己本懒得外出,实在是被事务所迫。
- “相将犯苦寒,大雪满马鬣。”:描述一起冒着严寒,大雪覆盖了马背。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年轻时的勇敢和现在的胆怯,突出时间的流逝和心境的变化。
- 比喻:用“乘风箭”比喻年轻时的勇猛无畏。
- 拟人:“殷勤为留楫”中的“殷勤”赋予了动作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束缚的厌倦。
意象分析:
- “乘风箭”:象征年轻时的勇猛无畏。
- “大雪满马鬣”:象征严寒和艰难的旅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洵是哪个朝代的文学家?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少年实强锐,议论今我怯”表达了什么? A. 对年轻时的怀念 B. 对现在的满足 C. 对未来的担忧 D. 对过去的遗忘
-
诗中“唯我老且闲,独得离圈柙”中的“圈柙”指的是什么? A. 束缚 B. 自由 C. 官场 D. 家庭
答案:
- B. 宋代
- A. 对年轻时的怀念
- A. 束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与兄弟的深情和对过去的怀念。
- 苏辙的《和子瞻渑池怀旧》:同样表达了与兄弟的深情和对过去的怀念。
诗词对比:
- 苏洵的《和杨节推见赠》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者都表达了与友人的深情和对过去的怀念,但苏洵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洵诗选》
- 《宋诗选注》
- 《唐宋八大家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