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楼 登原白斋中露台》
时间: 2025-01-19 21:35: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阑干外,淼淼暮云平,叠叠乱峰生。
六街灯火烟中没,万家帘幕雪中晴。
好楼居,吟不就,画难成。
弄一会桓伊天际笛,蜡一会嵇康林下屐,
怜故国,笑浮名。
兴酣便拟骖鸾去,酒狂乍可御风行。
俯尘寰,青一点,月三更。
白话文翻译
在栏杆外,浩渺的晚云如平面般铺展,重重叠叠的山峰隐现。
六条街上的灯火在烟雾中消失,万家窗帘在雪中显得格外明亮。
这栋楼真好,但我吟咏不成,画作也难以成形。
弹奏一曲桓伊的笛声在天际回荡,试着蜡染一双嵇康的木屐在林下行走,
我怜惜故国,嘲笑浮华名利。
兴致高昂时便想驾驭骖鸾离去,酒醉之际仿佛可以御风而行。
俯视尘世,隐约见到青色的点点,月色已在三更时分。
注释
字词注释:
- 淼淼:形容水面广阔,延绵不断。
- 叠叠:层层叠叠,形容山峰重重叠叠。
- 帘幕:窗帘,指家家户户的窗帘。
- 蜡一会:指用蜡染的木屐。
- 骖鸾:传说中驾驭神鸟的意思,象征着高洁的志向。
典故解析:
- 桓伊:指东汉的桓伊,以笛声闻名,象征高雅的艺术追求。
- 嵇康:指三国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哲学家,以其个性及音乐才华著称,象征着自由和洒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40-1700),清代诗人,字子华,号良弼,出生于江南,擅长诗词,尤以词作见长。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故国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悟与对自由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朝,正值历史变迁之际,社会动荡,诗人身处繁华却又感到孤独,因而借景抒情,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名利的淡泊。
诗歌鉴赏
《最高楼 登原白斋中露台》是陈维崧的一首经典之作,诗中通过描绘眼前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思考。开头几句,诗人以“阑干外,淼淼暮云平,叠叠乱峰生”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渲染出一种宁静而又空灵的氛围。随着描写的深入,诗人把视线转向城市的灯火和万家窗帘,形成了自然与人文的对比,隐含着对繁华背后孤独感的感慨。
接下来,诗人提到“吟不就,画难成”,显示出他内心的无奈与困惑,虽然身处美好的楼台,心中却难以抒发情感。接着,诗人提及桓伊与嵇康,借此表达了对高雅艺术的追求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最后,诗人以“兴酣便拟骖鸾去,酒狂乍可御风行”结束,展现了他对自由与洒脱的渴望,以及对尘世纷扰的超然态度。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阑干外,淼淼暮云平,叠叠乱峰生: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的山水景象,表现出一种宁静与辽阔。
- 六街灯火烟中没,万家帘幕雪中晴:展现了城市的繁华与温馨的生活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 好楼居,吟不就,画难成:表达了诗人在美景中却无法创作的无奈。
- 弄一会桓伊天际笛,蜡一会嵇康林下屐:借桓伊与嵇康的典故来表达对音乐与自由生活的向往。
- 怜故国,笑浮名: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名利的鄙视。
- 兴酣便拟骖鸾去,酒狂乍可御风行: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洒脱的生活态度。
- 俯尘寰,青一点,月三更:结束时透出一种超然的心境,俯瞩尘世,明月照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骖鸾”比喻高洁的追求。
- 对仗:如“六街灯火烟中没,万家帘幕雪中晴”,形成了和谐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故国的思念及对名利的淡泊,体现了清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夕阳:象征着生命的流逝与美好的瞬间。
- 山峰:代表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灯火:象征着人间的繁华与温暖。
- 笛声:代表艺术与灵魂的共鸣。
- 月:象征着宁静与超然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桓伊”是指什么? A. 一位音乐家
B. 一位诗人
C. 一位画家
D. 一位政治家 -
诗人对浮华名利的态度是? A. 追求
B. 鄙视
C. 无所谓
D. 欣赏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故国的思念
B. 对爱情的向往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名利的追求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描写壮丽山河。
诗词对比:
- 陈维崧与王维的山水诗对比,王维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陈维崧则融入更多个人情感和社会思考,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陈维崧年谱》
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最高楼 登原白斋中露台》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