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献仙音》
时间: 2025-01-04 06:47: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法曲献仙音
作者: 杨泽民 〔宋代〕
汀蓼收红,井梧凋绿,呖呖征鸿南度。
静听寒砧,闷欹孤枕,蟾光夜深窥户。
露暗滴芭蕉重,萧萧本非雨。
砌蛩语。
怎知人漏长无寐,因念游子,路修道又阻。
早起懒晨妆,自秋来眉黛谁妩。
净几明窗,但无憀空对蛮素。
早知伊别后恁久,悔教伊去。
白话文翻译
汀洲的蓼草已收起红叶,井边的梧桐树也凋落了绿叶,哀鸣的鸿雁正南飞。
静静地听着寒冷的敲打声,孤独地倚靠在床头,深夜里明月透过窗户照进来。
露水在沉重的芭蕉叶上滴落,萧萧声响本不是雨声。
阶下的蟋蟀在低语。
怎能知道人在深夜里辗转难眠,思念远方的游子,前路漫漫又阻碍重重。
清晨起得懒散,秋天以来眉妆已不再妩媚。
窗前整齐的桌案,然而空对着素色的布帛,心中满是遗憾。
早知他离开后会如此久,怎会让他去。
注释
- 汀蓼:指水边的蓼草,表示秋天的凋零。
- 井梧:井边的梧桐树,象征孤独和冷清。
- 呖呖:形容鸿雁的叫声。
- 寒砧:指寒冷的敲打声,砧是指捶打衣物的工具。
- 蟾光:月光,蟾蜍的光辉。
- 滴芭蕉:指露水在芭蕉叶上滴落的声音。
- 无寐:难以入眠。
- 蛮素:素色的布帛,象征着清淡和寂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泽民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秋冬之交,正值时节变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游子的思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无奈。
诗歌鉴赏
《法曲献仙音》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宋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对游子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篇以“汀蓼收红,井梧凋绿”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色彩的对比表达了时节的变迁和生命的脆弱。接着,诗人通过“静听寒砧”引入了对孤独的感受,寒冷的敲打声似乎在回响着内心的孤寂。夜深人静,明月透窗,这样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冷清和寂寞。
诗中的“怎知人漏长无寐”,直接表达了诗人因思念游子而难以入眠的情感,反映了对亲情和人际关系的深切渴望。随着“早起懒晨妆”的自述,诗人进一步揭示了秋冬萧索带来的情感上的失落与无奈。最后,诗人以“早知伊别后恁久,悔教伊去”收尾,表达了对过往的悔恨和对离别的无奈,情感真挚而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汀蓼收红,井梧凋绿:描绘秋冬的景象,表达季节变换的无情。
- 呖呖征鸿南度:鸿雁南飞,象征着离别和思念。
- 静听寒砧:通过声音引入诗人的孤独感。
- 闷欹孤枕:表现内心的孤独与不安。
- 蟾光夜深窥户:月光透过窗户,营造出寂静的夜晚。
- 露暗滴芭蕉重:细腻描写夜晚的自然声音,增添了孤独的氛围。
- 怎知人漏长无寐:直接抒发因思念而无法入眠的情感。
- 早起懒晨妆:表达因忧愁而懒于打扮的心情。
- 净几明窗:清晨的整洁对比内心的空虚。
- 早知伊别后恁久,悔教伊去:悔恨离别的情感,情绪的高潮。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人内心的情感。
- 拟人:夜晚的蟋蟀低语,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在诗中使用了许多工整的对仗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离别与思念的主题展开,表达了对亲情的深切怀念与对生活的无奈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蓼:象征生命的脆弱与逝去。
- 鸿雁:象征离别与思念。
- 寒砧:象征孤独与寂寞。
- 月光:象征清冷与内心的沉思。
- 露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征鸿”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鸟类
- B. 游子
- C. 秋天的景象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与思念
- C. 愤怒
-
“早知伊别后恁久,悔教伊去”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后悔让他离开
- B. 早就知道他会回来
- C. 觉得分离是好事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怀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温庭筠《更漏子·夜来风雨声》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夜泊牛津怀古》相似,都是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的作品。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深沉。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全面介绍。
- 《唐诗三百首》:对古诗词的经典作品进行分析与解读。
- 相关学术论文:关于宋诗的风格与主题的研究。